• 合作热线: 0571-85053379
  • 合作邮箱: 14633040@qq.com
您当前的位置 教育频道 > 教育聚焦
酷酷的西湖大学成立5周年了!
发布时间:2023-10-25 09:18:20 星期三   都市快报


西湖大学成立5周年。


早上6点,在清晨第一缕曙光前,校长施一公就来到校园,他一身运动装,和上百名同学们聚在一起,西湖大学首届校园马拉松开跑。

大家从晨曦未亮,跑到了阳光明媚,绕着校园跑了8圈,约20公里,都很兴奋。

上午10点,西湖大学举行成立5周年创新发展大会,包括特别嘉宾、捐赠人、兄弟学校、学校师生等数百人参加。

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上台致辞:“何以西湖?是为何而来的初心,是走向何处的梦想。”

西湖大学博士生导师 平均年龄41岁

西湖大学现有理学、工学、生命科学三个学院。目前,博士生导师209位,在校博士生1400余人,本科生从去年开始招,现有150余人,博士后及专职研究人员500余人。

施一公说,西湖大学是一所年轻的大学,成立刚满5周年。

在这里,优秀科学家携手,为创造知识而求索、为传承知识而耕耘。

过去几年,面向全球揽才是学校的头等大事,从2018年成立之时的68人,到现在的209人,来自15个国家地区、百余所高校院所的优秀科学家汇聚西湖。他们有的已经荣誉等身,曾在世界知名高校长期担任讲席教授或系主任;但大多数初出茅庐,年龄最小的仅27岁。我们相信年轻人创造奇迹的能力,全校博士生导师平均年龄41岁。西湖卓越学者计划又为职业生涯起步期的年轻人提供了充分的支持。

80户亲子家庭走进西湖大学

六年级男生说:

一进校园

就感受到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

昨天走在西湖大学的校园里,不时能碰见“大咖”科学家,也能看见蹦蹦跳跳的小学生,这些都是橙柿用户和爱写作的狮子小记者。

前几天,西湖教育基金会设计了一条深度校园打卡路线,独家给橙柿互动提供了80个亲子家庭进校体验的机会。热情的孩子和家长们,早早就来到校园。

他们沉浸式逛了西湖大学的校园,有个四年级男生说:“西湖大学太酷了,我将来想来这里读书。”

拱宸桥小学六年级男生赵君博说,一走进校园,就被环境吸引了,感觉有一种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参观的过程中,我看到很多哥哥姐姐在图书馆自习室里学习,哪怕是今天这样的日子里,还有很多人在实验室里操作仪器,准备着各项实验。”

还有孩子逛校园的时候,遇到了校长施一公,“社牛”地做了自我介绍,兴奋地合了影。

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科学技术的发展史。

昨天,首届光子未来论坛举办。来自西湖大学工学院、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的教授代表,分别以《合成生物与可持续未来》《打开窗户看未来:透明光伏技术的革命性发展》《超导新世界》《AI赋能蛋白质组学:疾病诊治新范式》为主题,和大家聊了聊科技对于人类及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玻璃”能发电?

创造性地改变了太阳能电池板

如果告诉你,一块“玻璃”能发电,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匪夷所思?

西湖大学工学院特聘研究员柳佃义的团队,展示了一片他们研发制作的近乎完全透明的“玻璃”,而这其实是一块太阳能电池板。

以往,在人们的印象中,太阳能电池板都是黑的,一排排铺在房顶或地面。这在人口密集的大都市里,就比较难应用——因为占地方。科学家们动了很多脑筋,想到一种方法,把太阳能电池板和窗玻璃结合。城市很多摩天大楼都采用玻璃幕墙,要把电池板和玻璃结合,透光性必须越高越好。

电池有不同的功能层,再加上下两个电极,每层材料都要尽可能地透光。柳佃义团队不断把这块电池做得薄、透,同时还要提升光电转换的效率。

以前,电池板使用的是硅基材料,吸收全光谱,所以看起来是黑色的。现在,柳佃义实验室采用了一种新型的有机半导体材料,可以选择性地吸收近红外光,透过光谱中大部分可见光。制作电池时,就像刷水粉颜料一样,把电池的功能涂层刷上去。这个过程里,他们陆续解决了很多“拦路虎”,比如不能有灰颗粒、制膜要均匀等。

柳佃义团队研发的这块“玻璃”,透光率达到70%,光电转换效率也大幅提升,这个透明度和效率都是世界第一。去年,团队成立了西湖光电科技(杭州)有限公司,专注于透明太阳能电池器件的开发和推广。

实验室里的技术,到了应用阶段,往往会面临很多现实问题:成本如何,能不能量产,有没有市场竞争力?经过调研和数据梳理,柳佃义团队的透明太阳能电池成本,比传统太阳能电池稍高一些,不过,团队正在努力研究,把成本降得再低一些。

生物合成大豆来养猪

减少依赖,节约耕地

民以食为天,中国很多俗语都和吃有关。上世纪60年代,说喝西北风,意思是挨饿,但是现在,空气都能造食物了!这个用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的研究,被称为“凭空造面包”。

西湖大学工学院特聘研究员张科春,先用这个例子说明——合成生物学的时代到了。

粮食安全是大问题,张科春团队把目光投向农田里的大豆。

研究大豆,是因为大豆在人们的生活里是不可或缺的,大豆做成豆油;大豆饲料喂养猪,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猪肉;大豆饲养的奶牛,产出牛奶……如此重要,中国的大豆却有90%依赖进口。

大豆里有丰富的蛋白质,而蛋白质就由氨基酸组成,张科春团队执着研究氨基酸已有多年。张科春团队能通过合成生物的新手段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比如用玉米等原料合成养猪必需的营养物质,可以100%替代豆粕(猪饲料),实现无豆养猪,减少大豆进口约4000万吨 ,相当于节省3亿亩原本种大豆的土地。

现在,这项技术已经走出实验室,走进了全国最大的生猪养殖公司,双方正在进行深度合作。

生物的应用不只在养猪,而是渗透在生活各方面,比如秋天里喝第一杯奶茶用的那根吸管。

塑料吸管很难降解,因为塑料是从石油里提取的聚乙烯。张科春研究的新型生物降解材料,不仅能制成吸管,使用感和以往一样,最关键的是,生物材料降解性好、口感好,还无微塑料污染,现在正在推广使用。

实验总会失败,如何坚持去完成?

小记者和科学家面对面

几位狮子小记者也来到光子未来论坛现场,听完分享后,又和科学家、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特聘研究员郭天南面对面地沟通。孩子们问了很多问题,郭教授都一一作了解答。

天长小学四年级女生郑好提了个问题:“实验总是会失败,您是怎么做到坚持不懈去完成的呢?”

“这是个很好的问题。”郭教授说自己团队在科学研究中确实遇到过很多问题,但一直坚持在突破,无数次的实验失败,才有了后面很好的结果。“你们现在学校里学的知识,都是简单的,这么说是因为考试卷上的题目都有一个确定的答案,但是我们做的事情却没有答案,之前是没有人去做过的。已知的东西,我们不用再去研究,没人做过的事情,才是我们要去探索的。”

在昨天的创新发展大会上,同时启动了西湖家人节。

西湖大学是一所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2018年10月20日,西湖大学在杭州举行成立大会。作为西湖大学的举办者和捐赠资金的筹资主体,早在2015年,西湖教育基金会先于西湖大学成立,从而奠定了西湖大学属于全社会的基础,也开创了基金会办大学的先河。

自2015年起,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捐赠、来自世界各地的捐赠,如雪片般飞向杭州,至2023年捐赠人次已近3万。他们,是企业家、公务员、普通学生,是华侨、海外务工人员,是教师、医生、农民、工人……他们,是西湖家人。

就如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所说:“如果把西湖大学的创办比作一束光的话,我们每位捐赠人就是组成这束光的每一个光子。”

西湖大学成立5周年,近3万名西湖家人是西湖大学最想要感谢的人。因此启动西湖家人节,感谢西湖家人一直以来的支持和陪伴。这个节日在未来将每年举办下去,成为属于西湖家人的特殊纪念。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张娜 通讯员 姜倩晴 孙耀庭 王宇辰 陈钢帆    编辑:陈笛
西湖大学现有理学、工学、生命科学三个学院。目前,博士生导师209位,在校博士生1400余人,本科生从去年开始招,现有150余人,博士后及专职研究人员500余人。施一公说,西湖大学是一所年轻的大学,成立刚满5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