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作热线: 0571-85053379
- 合作邮箱: 14633040@qq.com
在杭州市求知小学,不同寻常的校园环境和浓郁的人文气息令人眼前一亮:教学楼上挂满了学生们的丝绸扎染作品,锦灰堆拓技艺互动馆——“片庐”静静矗立在校园一隅,足球长廊记录着孩子们奔跑的梦想,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享受个性化的成长体验。
创办于2000年8月的求知小学,2008年成立求知教育集团,形成了“一校两部”的办学格局。学校以“丝绸扎染”“科技创新”“绿茵足球”“古瓷新语”四大特色品牌为抓手,通过二十余年的坚守与发展,逐渐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教育道路,即非遗艺术与校园美育相融合的道路。
“我们学校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非遗艺术。”杭州市求知小学校长陈群云介绍,“丝绸扎染和锦灰堆拓这两项非遗技艺,被称为‘非遗双姝’,不仅丰富了校园美育的内涵,也成为了学校最响亮的特色品牌。”
丝绸扎染,焕发新生的千年技艺
起源于战国、繁盛于唐宋的丝绸扎染,在南宋以后逐渐消失,直到2003年被重新挖掘并复原。2004年起,这项技艺成为杭州市求知小学的一大亮点,并在2008年被正式确认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那时起,求知小学开始了一段丰硕而丰富的教育旅程。2022年,该课程被评为浙江省精品数字教育课程,其体验项目也连续多年被评为杭州市最具生活品质体验点以及杭州国际体验点和亚运人文体验点。这些荣誉不仅见证了丝绸扎染技艺的魅力,更彰显了求知小学在美育方面的不懈探索。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丝绸扎染,学校设立了劳动园和蚕桑园,鼓励孩子们从源头开始了解这门技艺。作为非遗传承人的陈群云,更是不遗余力地将这一传统技艺传授给孩子们。在课堂上,学生们小心翼翼地捆绑、染色,对每一个步骤都充满敬畏。染液在容器中翻滚,如同神秘的魔法药水,当成品揭开时,那不规则的图案和自然流淌的色彩,无不诉说着孩子们对美的独特理解。“当我们将非遗艺术引入课堂,更多的是为孩子们打开一扇通向古老智慧的大门,能够让孩子们聆听历史的声音。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学会了技艺,更重要的是,他们领悟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陈群云说。
通过《蚕神故事》的演绎、课本剧《丝绸之路》的再现以及国学蚕桑诗词的朗诵,多角度地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精髓。近年来,学校还将丝绸扎染课程拓展为更广泛的染缬课程,绞缬、灰缬、夹缬与蜡缬四大技艺形成了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在丰富学生手工技艺的同时,也让他们进一步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锦灰堆拓,历史文化的创新解读
在校内,还有一座别具韵味的古陶瓷标本博物馆——“片庐”,其负责人正是学校副书记、副校长赵士华,他也是锦灰堆拓技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近年来,赵士华带领学生们通过“湿纸”“覆纸”“拓印”“叠拓”“揭拓”等步骤,创造出一幅幅富有创意的作品,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体会历史与艺术之美。
该博物馆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锦灰堆拓技艺互动馆,还是浙江省陶艺教育实验基地、杭州市中小学美术研究基地、拱墅区民家工作室和学校的求知廉课堂。馆内不仅呈现了各个时期的珍贵古文物,还可以欣赏到当代艺术家用传统文化元素演绎当代人的情感和创意的作品。
基于锦灰堆拓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的数年实践,杭州市求知小学获得了全国中小学生艺术节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展演一等奖,进而引入“IP化”规划阶段,提炼出了锦灰堆拓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建设的“三传三发”模式——传承技艺、传递美德、传播文化;发现潜力、发展才能、发挥创意,并向着美育品牌持续推进。
赵士华认为,锦灰堆拓这种古老技艺融合了金石之美和综合素养,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绝佳途径。在杭州承办第19届亚运会期间,锦灰堆拓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参与“非遗迎亚运”等官媒展演,并借此良机捕捉高光事件,用非遗故事呈现亚运精彩。“此外,我们还将纸本作品跨界转化为帆布包、丝巾、桌旗、手账贴纸等文创产品,把锦灰堆拓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的实践成果顺利融入生活应用,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时代下,大运河东畔绽放美育之花
这座校园的小小角落,因丝绸扎染、锦灰堆拓而变得更加生动鲜活。杭州市求知小学正朝着“传承技艺、传递美德、传播文化”的目标坚定前行,让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代代相传,让美育浸润整个校园——无论是学生、老师,还是整个学校,都能深刻感受到这份文化瑰宝带来的滋养。
丝绸扎染与锦灰堆拓两项非遗技艺,不仅让学生们领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激发了他们对于世界和生活之美的无限热爱。这样的教育探索和创新,不仅凝聚了千年的智慧,还结合了现代教育理念,让孩子们在学习中不断成长,成为具有文化自信和创新思维的新一代接班人。
“让每个师生的生命更精彩”,作为杭州教育的一颗璀璨明珠,杭州市求知小学光彩夺目,熠熠生辉。陈群云表示,“我们还希望通过美育的艺术浸润与教育创新,让孩子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世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追逐艺术的少年插上双翼,并能够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