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作热线: 0571-85053379
  • 合作邮箱: 14633040@qq.com
您当前的位置 教育频道
大学为什么要开放?如何开放?听听学生怎么说
发布时间:2024-01-02 14:34:52 星期二   杭州网

眼下,多数高校依然延续疫情期间的管理政策,校门何时重新“打开”,这一话题频频引发社会热议,我们一起来看看高校学生怎么说。

合理开放彰显大学本色

陈思甜(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20级本科生)认为,“闭门谢客”终究只是特殊时期的权宜之计,尽管校门开放会给学校管理带来诸多麻烦,但大学理应摆出“我家大门常打开”的姿态,在保证教学秩序的基础上包容广大来客,织就文明锦绣图。

现代大学不仅是学术机构,也是社会公器。在我国,公立大学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国家财政,其公共资源属性和社会服务职责不容忽视。更何况开放包容、文化交流本就是大学精神的应有之义。在社会倡导开放普惠、公众呼唤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当下,更应允许公众走进大学校园。

现实国情下,大学游客素质仍然不一。部分游客在教学区域大声喧哗、破坏校内景观等不文明举动,让学校师生不胜其扰。毫无疑问,影响学生安全和生活秩序的一连串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师生正常的校园生活需要得到保障,但面对问题还要拿出方案积极应对,而非为了避免问题而直接对“开放”这一选项按下否定键。

大学作为公众心中神圣的学府,也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符号。引导和处理好校内师生与校外游客之间的关系,而非粗暴地将游客拒之门外,想必更能体现大学的社会责任和文化魅力。比如,规定参观时间和限制客流量、建立黑名单制度、设置可供微信支付的食堂窗口、加强安保力量、组织志愿导览讲解服务等。说到底,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有心推动开放,对经历过数十甚至上百年风雨的大学来说,管理效能不会也不应是阻力。

大学之“大”,在于格局胸襟;高校之“高”,体现于管理水平。开放包容的姿态、有教无类的情味,配以不断优化、细化、人性化的管理举措,更加彰显了明德、亲民的大学之道。

开放校园助力思想聚集优势发挥

林文慧(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认为,校园开放本是高校应有之义,大学从来都不能与封闭的“象牙塔”画上等号。从基本职能来看,由公共财政支持的大学作为社会公共资源,不仅承担着培养高等教育人才和科研的任务,也肩负着服务社会、促进全民学习等重要职能。无论是远道而来只为一睹大学风采的游客,还是日常使用校内资源的社会团体或公民,只要其行为在合法、合规、合理的限度内,就应该打开校门,为其提供高水平的服务。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校园开放不仅是在为社会公众提供“走进来”的渠道,更是为身处校园的学生创造更多“走出去”的可能。同城高校间的交流一度是便利而通畅的,从官方的学术论坛、讲座、展览到学生自发组织的辩论赛、访问交流,再到个体层面的旁听、蹭课,丰富的学术资源和活跃的思想在没有“大门”隔绝的情况下自由地碰撞,进而迸发无限生机。诚然,校际的良性互动并没有在封闭式的管理中销声匿迹,但不得不承认,严格烦琐的入校流程不可避免地造成诸多阻碍,使得高校难以顺畅发挥原有的思想聚集优势。

需要看到的是,对高校开放持担忧甚至反对意见者,似乎也有合理的事实依据:周边居民过量购买餐食、游客随意破坏试验田,甚至在草坪上煮起火锅……社会人员涌入对校内资源的挤占和破坏,确实容易影响校内师生的学习生活,但此类现象根源在于管理疏漏而非开放的必然结果。对于校园内部教室、实验室等重要设施,可以在开放过程中进行权限管理;对于人流量激增等问题,应在开放机制上提前把控。总而言之,应把投入到“大门”管控的人力物力合理分配到校园内部,切不能因噎废食。

正如一位受访者所说,“如果大学的校门是关闭的,很难想象它的思想是开放、包容的。”大学校园的开放绝不仅限于空间维度,更意味着创新创造、思想碰撞的无限可能。我们不该忘记,包容与开放才是大学的常态与本色。

包容思维让大学更有活力

刘倩(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认为,疫情前,全国范围内的高校基本都是面向社会开放,无论是校园美景还是顶尖学府的学术底蕴,对公众都有着极大的吸引力。疫情期间,各地高校出于师生健康安全考虑,采取校园进出全面限制的“权宜之计”,情有可原。但疫情后,国内诸多高校延续惯性思维,陷入“一刀切”思维怪圈,忽视校园开放的尺度和管理的韧性,打着保护学生安全的旗号,用繁杂的进校程序、粗暴的阻拦理由打发公众,的确容易引发教育舆情,不仅未能便利师生,反而拉大了大学与社会公众的距离,也有悖于开放、自由的大学精神内核。

大学的使命不应局限于“象牙塔”,而应打开“校门”,融入社会,为民众和社会进步服务。与精英化的传统高等教育不同,现代大学与社会关系日益密切,社会对大学的期望日益增高。大学校园的自由开放,不仅仅是满足社会“打卡”需求,更是对其社会公器属性的践行。大学作为高等教育殿堂,其校园不仅是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场所,更是文化传承创新和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阵地。校园有序开放不仅有利于展现高校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学术底蕴,更有利于对接社会发展需求,通过与社会互动,了解社会变化,进而优化教育内容。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理应深深根植于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之中。

当然,大学校园开放也应注意平衡性,确保教学科研秩序井然,学生日常生活不受干扰。相关部门应勇于担责、敢于创新,通过人性化、智能化、精细化、安全化的管理措施,系统解决因校园开放带来的秩序失衡和安全隐患。譬如,区分游客类别、细分参访时间、划分开放区域,加强校园安全常态化管理,落实责任制度等,都能为公众提供良好的参访体验。与此同时,高校还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度挖掘和利用校园丰富的科技文化资源,如展览馆、校史博物馆、图书馆、科普讲座等,探索将传统研学游览旧模式转化为思政育人新模式,使校园开放成为学校与社会思想交流和价值碰撞的平台,形成大学为社会培养人才、社会为大学注入活力的良性循环。

来源:杭州网    作者:中国教育报    编辑:陈笛
眼下,多数高校依然延续疫情期间的管理政策,校门何时重新“打开”,这一话题频频引发社会热议,我们一起来看看高校学生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