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作热线: 0571-85053379
  • 合作邮箱: 14633040@qq.com
您当前的位置 教育频道
名师名校长说自己的老师:遇到他是人生之幸
发布时间:2023-09-08 09:05:32 星期五   杭州日报


杭州日报讯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


教育是国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中华民族素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早在西周时期,就提出“弟子事师,敬同于父”。那么,这份“敬同于父”的感情是如何产生并迸发出来的?在第3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采访了杭城部分名校长和特级教师,聊一聊他们学生时代自己印象最深的老师,以及这些“引路人”为其带来的启发。

是他把我导向了教师之路

讲述人:现代实验小学校长 张刚

到现在还是很怀念方建飞老师,他是我上初中时的语文老师。

方老师的课从不照本宣科,比如讲一首古诗,会和大家聊诗人的生平,再延伸到那个朝代的文化背景。很多时候大家觉得这不是在上语文课,而是在听故事,课堂上总能学到不少课本以外的知识。

到了初三,方老师兼任班主任。青春期的男孩都比较调皮,常会做些“出格”的事儿。有一次下大雪,我和几个男生从户外拿了一大团雪球到教室,再抛向空中,来了一次“天女散花”。这一幕刚好被方老师见到,就把我们叫到办公室。原以为会被一顿训斥,没想到方老师让我们各拿一个雪球握在手上。过了一会,他问道:“冷吗?”几个人点点头。“雪落在同学们头上也很冷,以后还这样做吗?”大家纷纷摇头。

方老师常常让学生换位思考,从而有所得。上初三,班上不少同学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开始拼命读书。那时候我们都是住校的,晚自习结束,总觉得意犹未尽。方老师提出把自己在学校的宿舍腾出来,给想继续学习的同学,为此还向学校打了申请报告,自己则每天回家睡。让大家感动的事儿还有不少。20世纪80年代末,不少家庭条件不太好,每学期开学总有几个学生交不上学费。“先来上学,学费慢慢凑。”他总是贴心地安慰学生,然后自己默默地先垫上学费。

小时候,我的志向是当一名军人,保家卫国;读书后,受方老师的影响,我萌生了一个想法:当老师可以影响一拨又一拨学生,同样是在为国家作贡献。现在,我正走在方老师曾经走过的路上,希望能呵护更多孩子茁壮成长。

她是照亮我人生路的一束光

讲述人:紫金港小学党委书记 郑雪琴

对我影响深远的一位老师,也是我人生当中的第一个“重要他人”,是我中学时代的班主任、语文老师——朱敏。

当年,我来自于一个村小,成绩一般、相貌普通、性格内向,丢在哪儿都是不容易被看见的,是典型的“坐在路边鼓掌的小女孩”。

我非常敏感,甚至有点自卑。有一次在日记本上流露出低落情绪,朱老师看到后热情洋溢地写了一段话,有一句令我至今印象深刻:“我怎么会没有注意到你呢?每一个同学都在我的心里!”

就是这样一段温暖的文字,扬起了我的自信;也就是从这样的纸上交流开始,我爱上了写日记、爱上了写作文。

后来朱老师还带我去参加现场作文比赛,途中请我吃热腾腾的面条。那次比赛,我拿了一等奖,从此在心中埋下了一颗文学的种子。

到了初三,选择读高中还是考师范时,我很犹豫。我想成为一名记者,还梦想当作家,但成绩比较偏科,读高中有一定的风险。朱老师鼓励我:“你呀,天生是做老师的料!”就是这样一句坚定的话,让我停止了犹豫,报考杭师。这条路一走就是30年,回想起朱老师当年的一言一行,哪怕是一个小举动、一处小细节,都像一束光,照亮了我的人生方向、坚定了我人民教师的职业信仰,激励我成为像朱老师那样温暖有光的老师。

眼中有“数” 心中有人

讲述人:丹枫实验小学副校长 汪根富

唐革进是我20多年前读高三时的数学老师。“折成四方的试卷”“窗户里探进来的脑袋”是他留给我最迷人的印象。

彼时,唐老师在汾口中学任教高三(7)班、高三(8)班,一度听人说杭州一些名校都来请过他,但他选择扎根在了淳安山区。

业务精进是他的名片。高三第一轮复习,每节课做笔记是雷打不动的,感恩那时的他,让我养成了上课做笔记的好习惯。考前,我们人手一本《宝典》,试卷上几乎没有一道题在《宝典》上找不出“原型”。唐老师用他的教学能力在我心中树起了不可逾越的高峰,他的方式方法也给我如今的教学生涯带来重要启迪——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知不足才是职业的常态。

时间是可以挤的,也是可以抢的。每有空隙,唐老师从不“放”过我们。他习惯从教室的后门探进脑袋,见没有其他老师,立马挤进来。空着手进来的他,会突然从口袋里掏出折成四四方方的讲义,“借大家时间讲一道难题”。于是,他从一道题“牵一发动全身”,大家听得兴味盎然。我们如嗷嗷待哺的小鸟,有时还挺期待他“挤进来”。如今想来,唐老师的“一道题”是赋予了大智慧的,涵盖面广、辐射度大,以至于现在做老师的我也深深恪守:题目是做不完了,能用三道解决绝不用五道。

后来,唐老师临危受命去职高做校长,一度刷新了职高生高考进大学的纪录。如今,他是淳安中学党委书记,但依旧活跃在教学一线,把“做一名好老师”作为毕生的追求。

唐老师,感谢你在我的求学路上镌刻了深深烙印。

很多东西都受到他的启蒙

讲述人:春蕾中学校长 陶志伟

我的初中在缙云一个乡村的山脚下,校园没有围墙,只有两幢教学楼,操场是一片沙砾。

老师们除了周六休息,其他日子都在学校,每天从早上六点半到晚上八点半,基本都陪伴在学生身边。当时,我的班主任是数学老师陈根法,虽然刚毕业、很年轻,但他对我的影响却是至深的。

一次午间,有学生去学校边上的河里游泳,他发现后马上严厉批评,从此再也没人敢偷偷下水。除了严厉,陈老师更多的是对学生的关爱。村里没路灯,学生回家比较迟,他就把自己的手电筒借给我们。大部分学生都是一周回家一次,带着易于保存的梅干菜返校,有时吃多了,上课就会吐酸水。这些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常常给大家烧点青菜“加餐”,这对我们来说,简直就是佳肴。

陈老师很少生气,总是笑眯眯的。我读书很用功,他常常拍拍我的肩膀,给我鼓励。有时候,看见我趴在那里,就约我去打会羽毛球,或者陪我一起跑步。这些互动,当时的我不以为意,现在看来,这是陈老师在及时帮助我调整学习状态,教我如何劳逸结合。

直到我当上老师、成为校长,我才发现自己的很多东西都受到他的启蒙,比如喜欢笑,主张校园要温暖、老师要鼓励学生,认为老师幸福了学生才能幸福。所以,陈老师就像一盏明灯,时不时地从记忆深处给我温暖和能量。

老师教会我无惧挑战

讲述人:旅游职校党委书记、校长 张帆

我是“70后”,20世纪80年代就读于杭氧子弟小学。学校铺满煤渣的操场上,一群孩子经常一起踢球,直到天黑看不清球场。

也就是在这样平淡的岁月里,我遇到了如父如母的两位老师。

第一位是我读三年级时的班主任严绮珍老师。严老师的教育理念很超前,她经常说,一个孩子只要有特长、懂得爱别人,最后都能成才。记得有一次,我和同学排节目,中途起了点小冲突,严老师知道后不是一上来就劈头盖脸地说教,而是帮我们复盘这件事哪里没做好、和我们一起讨论接下来该怎么解决。现在想来,这是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

足球,是我学生时期的挚爱。一年级被选进校足球队时,我第一次见到了体育老师贺新虎。我们学校的足球队很厉害,经常去省里、市里踢比赛,贺老师很关心我们,总是问大家吃得好不好。有些队友家庭条件一般,但踢球运动量大、长身体要保证营养,贺老师就会给他们“开小灶”。后来,我在大学期间勤工俭学,选择回母校做足球教练,很大原因是贺老师还在那里教学生踢球。

我们踢过很多次以弱胜强的比赛,贺老师总是说:“暂时落后不要紧,困难可以一个个克服。”所以,后来我去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支教,虽然任务很重,但我不惧挑战,这种胆量想必也是受了贺老师的影响。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余敏 王厚明 胡鸿 章翌    编辑:陈笛
教育是国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中华民族素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早在西周时期,就提出“弟子事师,敬同于父”。那么,这份“敬同于父”的感情是如何产生并迸发出来的?在第3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采访了杭城部分名校长和特级教师,聊一聊他们学生时代自己印象最深的老师,以及这些“引路人”为其带来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