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学区房、小升初、扩大重高保送比例,要不要进民办……信息不绝于耳,作为一个也在过程中经历的妈妈,我来说几句。 学校的选择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考虑的过程: 只有你越临近选择时,你对这个区段的信息会最关注也相对准确——不过多听听过来妈妈的感触和想法会更有利于我们做出客观判断。 在孩子教育过程中,家长本身也要有独立的观点,坚持自己坚持的,客观评价周围发生的,不要人云亦云。 教育的过程,家长和孩子要分工明确同时要良性互动。 幼儿园 : 一直以来我对教育阶段的看法是:幼儿园要快乐,学会在集体中生活;小学是基础,慢慢培养习惯,10名左右最好;初中很重要,要注重方法和知识体系的连贯性;高中时期学习习惯已养成,更重要的是知识脉络的梳理,举一反三强化优势,弱化劣势,就像体操全能比赛,不要有某一个项目太弱,自己的优势项目要极其稳定或者有高难度加分。 接下来,孩子的受教育过程其实跟杭州的房地产发展史有非常密切的互动关系。我从幼儿园开始描述吧。小儿2000年10月生,众所周知那是千年的龙年,据说孩子的出生率比较高。但我一路过来并没有明显的觉得有很强的入学压力,不知道现在是外部炒作太厉害了还是什么? 幼儿园时期,我们先是上了新金都城市花园的幼儿园,印象中那是个乙级幼儿园,因为儿子月份小,我们在2003年下半年就让他去了托班,然后读小班、中班。这个时候在紫荆花路那里新开了家甲级幼儿园“西湖区文苑幼儿园”于是,乐颠乐颠报名去了,05年转入继续读了个中班。两边都挺不错,前面那个幼儿园的老师非常负责,后面那个幼儿园很规范。这里要说说户口的问题:至今为止,一家三口的户口没有落在一本户口本上。儿子读幼儿园的时候,户口跟着爸爸一直放在婆婆家,而我的户口一直放在我妈那里。我们自己的房子没挂过户口。 小学入学: 中班后期,我们开始关注小学。婆婆家的学区是西湖小学的分校,我们自己家里的学区是文三街小学的分校,我妈妈家里的学区是文一街小学的分校。当时考虑两个因素:一是中学的好坏(当时以为文一街分校也可以进十三中的,其实差距大了。事实证明小学考虑初中,稍微远了点,随着后来的深入,对初中教育有了新的理解);还有一个是生源的情况。文一街的分校生源主要有两大块,一个是政府配套公务员的孩子,还有就是浙大老师的孩子,个人觉得家长的观念会影响教育的氛围。基于这两个考虑我们选择把儿子户口迁到了我妈家。(学校的选择要理性,当然也要结合自己家庭的弹性) 当时文一街这个分校也新开,好像是第二届还是第三届招生。因为房产证的名字是我父母,我跟儿子只是落在这里,所以我们被当作第三类生源储备。又因为学校新开,貌似生源没那么紧张,所以我们就顺利的入读了。这个学校,孩子读的很开心,当然他也非常调皮,老师很有耐心,不过我几乎每个学期还是会有1-2次的“微型家长会”机会(因为儿子实在太调皮了,微型家长会通常是指老师跟家长一对一,吼吼);另外一个显著的感受,就是家长们在承担家委会的职责方面都尽心尽责,有能力。一会去参观某个实验室了,一会又参加什么公益活动了,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综合素质有显著提升。这让我觉得当时去摸底生源这个决策是对的——我相信每个学校的生源都有自己的特征,我们要善于发现美和强化美。有一点要说明:孩子读书没有压力,每每看到的成绩单基本也是优、良,所以我们并不太知道孩子的真实学习情况,心里毛估估的感觉还可以吧,大约10-20中间。 中学准备(小升初参考): 随着孩子年级的升高,当时已经4年级了,我们开始逐渐关注未来的中学配套。几方了解后中学都不是非常明确,而且似乎不太理想。去年此时,有朋友的孩子想从临平到杭州来读书,在帮他了解政策时,忽然了解到有所学校会招五年级的孩子,如果考进去未来可以直升中学,而那所中学又是我比较感兴趣的。所以在了解到信息后我第二天就到学校去问相关情况:是不是直升?什么时候考试?考试的类型?什么资格可以考试等等。现在就这一部分来重点说说: 考试是在6月末,期末考试前一周的双休日。 当年只考语文和数学,数学偏奥数,两门考试题量都偏大,一门50分钟,语文含小作文。要求孩子动作一定要快。考试资格基本要求三四年级全优,如有获奖证明一并带来。报名只作预登记,到六月会通知考试资格。 经典的故事来了,哈哈。我家小儿,一向倡导学习、玩和看书。从来没上过任何形式的课外班(学前不学拼音,没有参加过奥数、英语、写作等的辅导)按照这样的考试方向,第一个决策:用3个月不到的时间让他接触一下奥数题型和基本思维方式。于是开始在19楼上找老师,通常老师一开口说“希望杯什么什么”我就说不需要,我只要你先测试一下孩子,然后在2个多月时间里给他有个奥数方面的辅导计划就行了。于是乎,筛选了7、8个,在楼里找了个老师,每周一下午孩子放学后辅导2小时,一共辅导了12次。孩子跟老师很有缘,学得开心,第一次下课时,儿子说“这么快,两个小时就到了”,呵呵呵,爱学习的根植入了,就啥都不担心了。 让人沮丧的事情终于发生了,临近5月末,学校再次通知要带齐孩子3、4年级的成绩单,获奖证书什么的。我家小儿语文数学还可以,英语只有良,副科还有及格出现的,那四张成绩单拿出去真是让人汗啊,为此我深深检讨了,是不是对孩子要求太低了。另外我也将这个情况如实告诉了孩子“你看看,这种情况我们很可能连考试的机会都没有,你复习了两个月了,你觉得可惜吗?”儿子此时也有些惭愧,谈话完毕,我跟儿子拉手——没到最后关头我们决不放弃。考试的资格妈妈竭力为你争取,但是考场上只有你自己展示实力了。 那个周末,我再次认真地将记录那个学校8年发展的书读了一遍,将学校的网站认真看了一遍,开始给孩子制作个人简历。(中间包含了对学校的认识,对教育的看法,对孩子教育得失的自我评价等,当然还有孩子的成绩单和荣誉证书)周一一早,我跟老公两个人再次赶到学校,老师看了以后,非常职业的说:就成绩单来说是有问题的,不过家长也非常用心,我们会根据具体情况再通知。我在离开前一再表示:希望争取考试机会,即便没考上,也给孩子上生动的一课。 最后……考上了。考试当天就通知的,接到电话很开心,大约400人,录取了50个左右。 在这所学校我的感受: 班级里的孩子都很优秀,男孩子比女孩子多一些,孩子们也很调皮。老师的及时互动非常多,有个班级家长群,老师不仅会回馈教学信息,还会发很多教育理念的东东。学校每个月有月考,考完就排名,上学期家长搞得挺紧张的,孩子们上上下下的已经适应了。乐观的说:排名让家长更明确的知道孩子的位置,考完后帮孩子分析试卷也知道孩子的知识掌握程度,是不理解,动作慢还是纯粹粗心。另外学校像中学一样管理,要求孩子学会预习,个人觉得这种习惯的养成非常好,他开始了自主学习。特别说明一点,我家小儿心太好,没有压力。当时看中这个学校也是希望在强手如林的地方有一种紧张的氛围,压力大点,儿子自己因为心态好可以平衡掉一部分。目前孩子在班里也只有中等,同样还是很调皮,我又开始拥有了“微型家长会”的机会。上学期中间的一段时间,作业多一些,不过老师说,孩子如果做作业过了8:30,家长可以有权豁免部分作业。巧妙的用好这一些“权力”也是考验家长的智慧的。不过上学期快期末的时候,儿子明显松了,我挺喜欢这种感觉的,考试就该当家常菜,他没有压力最最好。引用今天早上的对话——今天又是新学期的第一次月考,我问儿子“你,胸有成竹了吧?”儿子思索了下说“我,胸有春笋”老公过来打趣道“还好还好,春笋至少还冒出来了,冬笋就糟糕了” 这就是我们的就学经历,给大家参考下哈。 另外,关于孩子教育: 我非常坚持一点,孩子要保持充足的睡眠,儿子一直坚持8:30左右上床,9点前睡觉 儿子进了这所学校后,我们搬了家,让孩子减少路上的时间,一增加睡眠,二增加安全性。我用的方法是租了个房子,把自己的房子租掉了。(这个每个家庭自己看,呵呵。房产有投资性,但更重要的是舒适与便利) 儿子坚持不上课外辅导,但培养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读的杂,有意识的给些引导。我自己喜欢财经类的书,儿子也经常翻我看的书。到目前为止《货币战争》1-4他都看了,这点我很自豪。 坚持带孩子“自驾旅行”。我们已经坚持3年了,每年暑假开车近万公里,走祖国的各个角落,从西北到东北到西南。自驾有一点好处,我们在路上会不断谈论历史、地理、诗词、中国交通,会经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危险的,壮观的景象,为儿子积累很多作文素材。回来后他写作文,我整理照片,一起编假期小报。 给孩子“乐观”主义教育。现在算来,儿子12岁了,我一直坚持给他讲笑话,讲了4000多个笑话。他骨子里透出的幽默和思维方式让我很骄傲,这点在他未来的社会竞争中优势会越来越明显 我一直告诉他,大学的第一笔学费我会出,以后的学费和生活费要他自己赚,我不会管,儿子一直有这个意识,要学会经济独立。(这是秘密,有诀窍和技能,以后教,呵呵) 双休日多带孩子参加社会体验活动,一开阔眼界,二增加社交能力。 家长不要太代劳,你什么都给孩子弄好了,他的能力自然就弱了。要倡导社会公平(不喜欢那种利用自己的关系和权力安排孩子进哪里的) 希望孩子能够有机会进入二中,一定要参加高考,在国内读名牌大学。如果想留学的话,到美国去学学金融。——个人觉得高考是一定要经历的,现在很多不参加高考就出国的我认为是一种逃避。 有自己对教育的认知,坚持自己坚持的,适应需要适应的。“适应”也要快乐的去适应。 孩子不要过早离开父母去寄宿,孩子的成长既是身体的成长,知识的成长也是性格的成长。缺少父母拥抱,肯定、鼓励、抚摸的孩子在成年后会比较孤僻,性格暴戾没有耐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