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作热线: 0571-85094998
  • 合作邮箱: 57091393@qq.com
您当前的位置 教育频道 > 教育聚焦 > 头条
2021浙江高考作文题目:“得与失” 杭州不同年龄的孩子们一起探讨这道“辩证法”
发布时间:2021-06-08 09:19:14 星期二   杭州网

今天中午11点30分,2021年高考语文科目考试顺利完成,作文考题新鲜出炉!题面是这样的:

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这个题目要求学生以辩证的思维,来审视生活中的境遇,有着广泛的发挥空间。题目公布后,杭州网邀请杭州高中、初中、小学的一些同学来尝试着给出自己的答卷,让我们一同来看看,在不同年龄的孩子心中,“得和失”,各有怎样的内涵?

高中学子:全篇文言文,探讨“何处是得失”

学校:杭州七中高二(5)班

作者:沈樾

《何处是得失?处处是得失》

人生何处是得失?处处是得失。

起为得失。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此人皆有所失而起笔著书。

过程为得失。明太祖自滁州起兵,大小百余战,得城池财宝多矣,然其侄孙朱文正拥兵谋逆。得天下而失兄弟之敬,父母之爱者多如此。

结束为得失。荆楚大疫,全国倾力而战,终得一胜。而逝者不可挽,死于疫病与积劳成疾者亦多,其为失也。

故有人悲之: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得者甚多,失之益多,何不放任形骸之外,一死生,齐彭殇?

可桑榆虽晚,为霞尚满天。人生虽短,亦能有所作为。袁隆平九十老翁,薪资不过六千,白头之年劳于天地。此人因劳而失生命,可有后悔?但使苍生皆得饱,何辞羸病卧残阳?故世间有所得之喜可胜所失之悲。所得之喜为何?曰:是为人民服务而得之喜。

同样是杭七中,高一(4)班的蔡岩珂则从身边的感触起步,沿着时光进行了一次追溯,探讨了“路在前方”的豁达观念。

《得失不惘,路在前方》

当我看到这个得与失的主题,我一拍脑袋,想到:“我现在放弃上课,来思考这次的高考作文题目,有失但是有得吗?”指尖与键盘相触,滴滴答答,像是无序的指针。光阴流转,无序的时间穿越千古……

那是一千多年前,世人追求为官作宦。陶渊明曾身居高位,但是他却认为是“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他放弃了官的一展宏图与荣华富贵,这是当时政界的损失。他得到的是躬耕田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放弃难得可贵,这样的获得千古未有。他脱身污浊,将恬然旷远、孤高自傲散播诗里。

时过境迁,时间随漏斗中的沙石流逝,转眼来到千年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新旧思想交锋之时,无数文人武将拿起自己的武器与腐朽、压迫为敌。鲁迅弃医从文救四万万中华儿女是中华不可磨灭的历史。在日留学时,他看到了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感受了弱国子民的民运坎坷。能救赎中国国民的,不是手术刀,而是真正能刺穿心脏的文字啊!或许他的留学生涯没有给他精湛医术,但是他有了一条救国救民的光明大道。

历史就是这样,你方唱罢我登场。我用短短几百字,好好敲打我的心灵。五四运动以来,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历史洪流中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青春乐章。像数学大神韦东奕的例子不在少数,当代青年人也在得失中作出选择,走向前方的路。

我们不为得失而迷惘,一切都是最美好的安排。我们肩负时代责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放飞青春梦想。

初中学子:用散文诗的笔法,写出“得与失”的辩证统一

观成实验学校906班的叶羿祥同学,用《山顶》来给这篇文章命名,他在文章结尾这样写道:“得与失,无非是过程,是开始与结束间的细腻一角;是宏达巍然中的一株野花……”

他用爬山来做隐喻,将人生中的攀登做了恰到好处的表达。

而邹晨好则在方格子里开宗明义:“这次失去,恐怕会成为他的终点了……”,以一个略带有悬念的开头,和白描式的写法,将一位剪纸大爷的创作生涯进行了切片式的展现。

小学同学:得失是终点还是起点?小小心灵,远见初现

长江实验小学一口气给记者提供了14份作业!

学校老师告诉我们,拿到题目后,六年级的14位孩子,每班2位,基本都是在1个小时左右完成,记者估算了一下,字数平均都超出了500字,为这些作文小能手点赞!

朱旭阳小朋友说:“有的人把得与失看做终点,而有的人把得与失看做了起点……”

徐一森的观点则非常平和:“得与失,是一件事情的结果,是对一段时间内你做的事情的一种评价……”评价这个词,非常客观!

江嘉妤同学,则援引了一个真实的例子:北京协和医院原院长,在开发疫苗过程中的心路历程,表达了“做与不做”之间的艰难抉择。

这些孩子们在字词间的表达,闪烁着小小的灵感光芒,将他们对于生活、人生、成功、失败的朴素感受进行了梳理,不少文章充满着辩证的思考,令大人们都能从中受益。

来源:杭州网    作者:记者 郑维维 首席记者 徐文杰    编辑:陈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