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作热线: 0571-85053379
- 合作邮箱: 14633040@qq.com
5月29日下午两点,浙江工商大学学生活动中心剧院门口早早地排起了长队,仔细一看,不少人手臂里都夹着几本书:《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他们是来听余华讲课的。
作为2025年浙江工商大学第二届文学周活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作家余华来到大学校园,与学生、书迷互动分享,主题是“余华的文学课与人生课”。
提前一周抢票
00后学生、毕业校友、书迷都来了
下午两点,记者来到浙商大学生活动中心,距离讲座开始还有半个小时,现场已经热闹了起来,不少人在讲座大幅海报下举着票据合影。
浙江工商大学大二学生小周今天早早地就和同伴来到了讲座现场,她在上学期的课程学习中读了余华的《活着》。
“当时是为了写读书笔记而读的,意犹未尽,后来考试周时我又去图书馆借了《第七天》,读起来感觉依然十分震撼。”小周说,“特别是主角去殡仪馆看自己被火化的桥段,一日看尽火葬场人情冷暖,刻画得很深刻。”
得知余华老师要来学校,小周第一时间参与了抢票,“上周四晚上开票,感觉比抢演唱会门票紧张。”她说,很多同学去现场领票,排了好长时间的队。
苏打是浙江工商大学2012届毕业生,管理专业毕业的他今天拿着一本《活着》回到母校“追星”余华老师。
“当年在浙商大读书时,我经常参加学校举办的文艺活动,毕业这么多年,走上工作岗位后才发现,那个时候太幸福了。”苏打现在从事商业活动策划工作,平时比较忙,“工作节奏太快了,静下来读读书反而让人渴望。”
丁女士退休前是在房产公司工作的,是位业余文学爱好者,《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余华的作品她如数家珍。她说,希望能听余华老师讲讲文学创作与人生感悟。现场,还有不少像丁女士这样的书迷从衢州等外地赶来。
还有一位女生拿了一本旧版的《活着》在讲座门口徘徊,书的黑色封皮都已经被磨损有了白边,她说自己没有抢到票,但希望能在门口遇到余华老师,“求一个签名。”
在下沙上班的徐先生很幸运地抢到了今天的讲座票,“我是替我老婆来的,她是余华的铁粉,但今天有工作赶不过来。”徐先生向记者展示了一张照片,是家人在“胜利饭店”前的留影,胜利饭店就是《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卖血后经常光顾的地方。
聊文学、聊翻译、聊音乐
余华和年轻学生们聊了很多
在很多年轻人的印象里,余华老师金句频出,同时又是“人间清醒”,所以很多观众都是带着问题来的。
现场,一位观众提问余华,文字工作者们该如何面对AI的冲击。
“在科学道路上,很多科学家都是在错误中发现了真理,所以我没那么担心AI,他不会犯错误,这是他唯一也是最大的弱点。”余华表示,相对于AI的“不会犯错”,人的“经常犯错”才是有个性的。AI写作能做到普遍性,但绝对做不到个性。
现场一位博士生告诉余华,自己即将毕业,博士论文和德国翻译家高立希有关,她知道高立希是余华好几部小说的德文翻译者,也是余华的好朋友,她想听听余华和高立希之间的故事。
高立希先生已经去世,和提到自己的朋友史铁生一样,余华用一种很轻松、愉快的语气回忆起自己的这位德国朋友。二十多年前,他们一起在维也纳参加了一场朗诵会,高立希用德文翻译了《活着》里最悲惨的一段和《许三观卖血记》里最诙谐的一段,整个过程有眼泪有笑容,是一段深刻的老友回忆。
另一位中文系的大四学生问的是写作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余华说:“当你想写一部作品的时候,其实是在寻找的是一种形式,而这个形式是由你所写的内容来决定的。如果反过来说先营造某种形式,然后把内容像填充一样填进去,那不会是一部好作品。”
很多余华“铁粉”都知道,余华和歌手李健关系很好,经常相互推荐书籍和音乐。现场,有一位长发男生请余华聊了聊写作和音乐的关系。
余华是在听音乐的时候“悟”出写小说的结构问题的。交响乐一般有四个乐章,结构比较固定,但内容和篇幅可以变化。
“我年轻的时候,以为长篇小说的结构应该很大,和短篇小说不一样,后来才知道长篇和短篇结构一样,只不过长篇小说的细节更多。”余华说,后来他在写《细雨中呼喊》时设置了四个篇章,那就是受交响乐的影响。
面对年轻人的困惑
余华说:只要坚持下去,运气就会找上门来。
小周觉得,余华老师的想象力很丰富,笔触却很现实。作为00后,她很希望讲座中能听到余华老师对年轻人的指引,“特别是我们面对社会中众多选择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
她的困惑很快就在讲座上得到了答案。余华在讲座上提到了前几天在第二届漓江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的获奖作家刘楚昕。刘楚昕的已故女友是他文学创作生涯中的重要人物,当时女友鼓励他写作,自己却不幸患癌去世。刘楚昕在颁奖礼上提到的这段往事,让台下评委十分感动。
而令余华印象深刻的是,刘楚昕坚持写了20年小说,一篇都没有发表,最终他仍然闯了出来,在2025年被大家认识,让大家阅读到他的作品。
余华说:“文学最好的时代,就是新人辈出的时代。遇见新人,我总是和他们说:相信前面有运气。只要坚持下去,运气就会找上门来。”
“余华老师在现场讲,和他的小说反映人世心酸不同,氛围很轻松,我和朋友笑着说像在看脱口秀。现场谈到很多,理想、现实、回忆等,真的太有意思了。”一位新闻系的大二学生说。
小陈是浙商大的年轻老师,理工科出身的她其实对余华老师提到的许多文学细节并不熟悉,“但我觉得余华老师讲好多有意思的故事,好几次让大家捧腹大笑。”这个暑假,小陈老师打算先“啃啃”余华老师的书,“探索一下文学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