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祠: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8-07 09:12   

即使你不甚了解“于谦”,也可能背诵过他写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祠就是为纪念于谦而建。整体建筑为传统的三进祠堂建筑,包括前殿、正殿和后殿。于谦祠始建于明弘治二年(1489年),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最早命名为“旌功祠”,后在万历年间以于谦谥号“忠肃”命名。现在的祠堂建筑是在清同治八年的基础上重修的,于1998年正式对外开放,除了于谦祠主体建筑外,还重修了于谦墓、墓道和牌坊等文物建筑。


历史回眸

杭州人“忠肃公”

于谦是我国明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民族英雄,与岳飞、张煌言(号苍水)并称“西湖三杰”。

他于1398年夏历4月27日出生于钱塘太平里(今杭州河坊街祠堂巷),永乐进士,曾在江西、山西、河南三省当过地方官,由于政绩卓著,被百姓称为“于青天”。

他不仅在任地方官时是一位能吏,拿起兵器时也是一位干将。公元1449年,土木之变中,明英宗朱祁镇被蒙古瓦剌部俘虏。在危急时刻,于谦临危受命,升任兵部尚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著名历史主张,拥立景泰为帝,并成功组织了北京保卫战,保全了明朝江山,立下再造社稷之功。时人称之为“救时宰相”。

公元1457年,被释放返回北京的明英宗发动“南宫之变”,成功复辟,翌日便逮捕了于谦,四日后以“欲以迎立外藩”的罪名冤杀。

于谦冤案在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得到平反,弘治二年(1489年)于谦祠修建,初名“旌功祠”,并赐于谦谥号“肃愍”,后在万历年间改谥“忠肃”。

场馆看点

看点一:镇河铁犀

如今馆内收藏的“镇河铁犀”是根据现存河南开封城外铁犀村内的原件复制的。

于谦在河南山西任巡抚期间,河南境内的黄河段发生洪灾。于谦带领当地军民抗洪,并命铁匠铸了一尊镇河铁犀放在黄河岸边,希望借助神灵的庇佑将水患镇压下去。在犀牛的背后有一段铭文,名为“镇河铁犀铭”,落款为“浙人于谦时”,由此可知铭文由于谦亲自书写。

铭文中有一段文字为“百炼玄金,溶为金液。变幻灵犀,雄威赫奕。填御堤防,波涛永息。安若泰山,固若磐石……”这段话不仅展现了于谦与黄河水患抗争的无畏精神,更表达了他希望百姓们能够安居乐业的美好诉求。

 看点二:“北京保卫战”壁画

走进于谦祠大殿,便可看到墙面上两幅大型壁画,左侧是“北京保卫战”,右侧是“土木堡之变”。两幅画气势磅礴,仿佛带领观众回到了金戈铁马的战场,与于谦一起抵御外侮。

公元1449年,蒙古瓦剌部落南侵明朝边关。明英宗朱祁镇年轻气盛,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贸然率领50万大军御驾亲征。因为种种原因,最终被瓦剌包围在土木堡。一场大战,明军50万大军折损过半,随行官员基本都殒命在了战场,明英宗朱祁镇被俘虏。消息传到北京,朝野上下一片惊慌。于谦力阻南迁,拥立郕王为帝,年号景泰,并成功组织了北京城保卫战,让此前战无不胜的瓦剌军队连连挫败,挽救了大明江山。

看点三:于谦墓

走出于谦祠,向北步行数十步,即可见到一明式牌坊。牌坊下是通往于谦墓的墓道,两侧松柏夹道,且肃立着石翁仲(指古代帝王或大臣墓前的石人像,有文臣持简、武将持剑之分)和石兽。墓道不长,不过百米,尽头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谦墓,墓碑上书“大明少保兼兵部尚书赠太傅谥忠肃于公墓”,是1982年修复墓时由著名书法家沙孟海所书。碑下的浮雕缠枝牡丹基座和墓前的石供桌、石香炉,均为明时原物。

于谦墓于1966年被毁,1982年重建时将原七座坟茔改为一座。现在所见到的这一幕人文景观,是在1998年为纪念于谦诞生600周年时改建完成的。

服务信息

场馆地址:杭州市西湖区三台山路161号

开闭馆时间:每周三至周一8:30-16:30开放,每周二闭馆

交通路线:公交194路、318路、1314路至浴鹄湾站;公交197路、510路至于谦祠站

咨询电话:5071-87962534

注意事项:展厅展品请以实际展厅展出展品为准


来源:杭州网、杭州通客户端  作者:  编辑:陈笛
返回
​即使你不甚了解“于谦”,也可能背诵过他写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祠就是为纪念于谦而建。整体建筑为传统的三进祠堂建筑,包括前殿、正殿和后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