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辛亥革命纪念馆:铭刻国魂不死 感念精神长存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8-07 09:12   

如果要形容发生在上个世纪初的辛亥革命,想必很多人都会用“震古烁今”一词。这场伟大的民主革命运动,如狂风席卷中华大地,推翻清王朝统治,荡涤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第一次树立起民主共和的旗帜,让东方古国从此步入新的阶段。

在这场革命运动中,涌现出了大批浙江籍志士。他们用献血谱写了一曲曲爱国颂歌,用生命为辛亥风云助势添威、推波助澜。

历史回眸

民族危亡之际的伟大革命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起义成功的消息传到杭州,浙江党人立即响应行动,于1911年11月4日发动起义,5日一举光复杭城,两天后成立了浙江军政府作为全省革命新政权。在短短的半个多月间,浙江全省各地都推翻了清朝旧政权,建立了革命新政权。

这一场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于辛亥年10月一直延续到了第二年初。这场革命推翻了清朝,建立了民国,结束了帝制。

辛亥革命的浙江力量

在这场革命中,以浙籍志士为主体的光复会,是与兴中会、华兴会齐名的最重要的革命团体之一。大批浙籍志士投身革命实践,有的宣传变革,是革命阵营中的舆论健将;有的建立团体,是国内最早一批革命学术团体的创始元老;有的组织武装斗争,是皖浙起义和光复浙江的热血勇士……他们的努力及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既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后人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辛亥革命为什么会成功?它的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是因为在武昌起义之前,已经有许多勇士和团体在为此不断努力。聚焦到浙江,不得不说到陶成章、徐锡麟、秋瑾和光复会。

1904年,蔡元培、龚宝铨、陶成章等人在上海成立了光复会,蔡元培任会长,陶成章任副会长。光复会的政治纲领是“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以身许国,功成身退”,主张除文字宣传外,以暗杀和暴动为主要革命手段。光复会积极联络会党、策动新军,主要活动范围在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等地。

1905年8月,陶成章与徐锡麟等人在绍兴创办大通学堂,为光复会培养了一批骨干。大通学堂成为光复会的活动中心,也是辛亥革命前夕皖浙起义的重要据点。

1907年,秋瑾接替陶成章、徐锡麟成为大通学堂督办。她在主持大通学堂的工作后,以培养体育师资为名,训练了一批光复军的中坚力量。她还在杭州的新军和军事学校中发展光复会会员,为皖浙起义准备好军事干部。在秋瑾等人的努力下,一支5万人的光复军被组建起来了。

同年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发动起义后失败被捕,慷慨就义。他的死,牵连到了大通学堂和秋瑾。

7月10日,秋瑾得到了徐锡麟安庆起义失败的消息,也拒绝了光复会成员要她撤离的劝告。她说:革命,便要抱着杀身成仁的觉悟。革命的花朵需要用革命烈士的鲜血去浇灌。就算此次被捕,被杀,不是我革命之失败,而是我革命之成功。

14日下午,清军包围大通学堂,秋瑾被捕。在生命的最后,她写下了一句诗“秋风秋雨愁煞人”以应对逼供。

秋瑾虽然牺牲了,但她组织的这支光复军,在1911年辛亥革命期间攻打南京、武昌等地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光复杭州、金陵的战役中,冲在最前面的敢死队,均是由光复军志士组成。

场馆看点

国魂不死,精神长存

走进纪念馆,首先看到的是高耸于门口的纪念碑“国魂不死”。这四个由孙中山先生亲笔所书的大字,是对100多年前的革命党人为革命理想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的总结,也是那一段革命历史的最好记录。

除了纪念碑外,纪念馆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包括室外烈士墓群和室内展馆。其中室内展馆包括了“钱江涌起革命潮”“辛亥年浙江光复”以及“为建设和保卫共和而奋斗”三大部分,真实而直观地展示了中国民主革命这一段血与火的艰难战斗历史。2020年11月,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灵隐管理处对墓葬区及纪念馆进行了保养性提升工程。改造后的场馆,通过文物真迹、历史图片、美术浮雕、模型复刻以及相关场景等,以全景式角度,更加详细地展现了辛亥革命中浙籍革命志士勇于抗争的历史和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

而室外的辛亥革命烈士墓葬群为1981年迁移至此。当时,徐锡麟、陶成章、马宗汉、陈伯平、沈由智、杨哲商等烈士和浙军攻克金陵阵亡将士遗骸从孤山迁葬到原演福寺旧址(浙江辛亥革命纪念馆)。青山埋侠骨,绿水赞英雄。这些伟大志士们,终于永远驻足在了翠竹环绕、松柏苍苍的凤凰岭下南天竺。

服务信息

地址:杭州市西湖区龙井路南天竺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8:30-16:30,周一闭馆

交通路线:公交27、87路至南天竺站下;纪念馆周围有小型停车场,自驾观众可停。

场馆服务:提供免费讲解

咨询电话:0571-87970469


来源:杭州网、杭州通客户端  作者:  编辑:陈笛
返回
​如果要形容发生在上个世纪初的辛亥革命,想必很多人都会用“震古烁今”一词。在这场革命运动中,涌现出了大批浙江籍志士。他们用献血谱写了一曲曲爱国颂歌,用生命为辛亥风云助势添威、推波助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