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乌龙山,浩浩新安江,青山绿水间的千鹤村,因《诗经》“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的浪漫描写而得名,更因为1955年,毛泽东主席批示的一份珍贵按语,在新中国妇女运动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成为“妇女能顶半边天”思想的重要发源地。在这个小山村孕育和形成“千鹤妇女精神”,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千鹤妇女精神教育基地,于2019年4月奠基,2020年5月26日正式对外开放,是一座以新中国基层妇女干部和普通妇女群众为主要对象,展示“千鹤妇女精神”从形成发展到新时代传承弘扬的专题展馆,是“立足浙江、面向全国”的妇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教育基地等。
历史回眸
“妇女能顶半边天”
20世纪50年代,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为解决劳动力严重不足的问题,建德梅城千鹤村妇女在县委的领导、妇联组织发动下,打破传统旧俗,走出家门、走上田间地头,投身农业生产劳动,有效地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1955年5月24日浙江农村工作通讯第60期发表了《千鹤农业社发动妇女投入生产,解决夏收夏种中劳动力不足的困难》的报告,上报到建德县委,由此宣传到全省各地。这篇报告文章被中共中央办公厅编入毛主席主编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毛泽东主席在审阅书稿时,对这篇报告文章看得特别仔细,先后用铅笔、毛笔、红笔进行了修改,写下512字的按语,并将标题修改为《发动妇女投入生产,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困难》。毛主席在批示中写道:“中国的妇女是一种伟大的人力资源,必须发掘这种资源,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要发动妇女参加劳动,必须实行男女同工同酬的原则,浙江建德县的经验,一切合作社都可以采用。”毛泽东主席关于妇女解放的思想,自20世纪50年代对千鹤妇女参加劳动的肯定,到60年代对天津、贵州等地妇女工作的表扬,逐渐演变成“妇女能顶半边天”这一伟大论断,并成为家喻户晓,响彻中国的口号。
在毛泽东主席按语的鼓舞下,千鹤妇女参加劳动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还带动周边妇女一起学技术、学文化、积极投身农业生产。这期间,涌现出了众多全国妇女典型,如第一个大队支部书记苏连珠,连续担任不脱产的浙江省妇联副主席;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洪水花在北京受到毛主席接见;身残志坚的傅爱娥,以全国劳动积极分子的身份成为第一位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的千鹤妇女等。
场馆看点
看点一:千鹤妇女群像
来到千鹤妇女精神教育基地,其建筑外形远远望去像一只展翅高飞的白鹤,该创意构思意在表现“鹤飞冲霄”的概念,传递了千鹤妇女精神是从千鹤这个小山村飞出并最终徜徉于中华大地的气势。
展陈中心占地总面积19923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474.72平方米,展厅面积2100平方米,藏品分七大类,200余件,设有基本陈列展览1个,分为三个篇章,用实物、影像、图片场景等手段展示千鹤妇女精神。
走进展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毛主席批示按语,下方是一组神态各异的千鹤妇女群像。里面展陈着毛主席批示的文稿复印件,《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以及一张张当年千鹤妇女参加劳动时的黑白照片,一件件妇女们使用的老物件,一下子将游客带回到那个火热的年代。
2022年,场馆进行了系列提升,为丰富千鹤妇女精神内涵,在原史料基础上,收集全国和浙江妇女运动发展相关史料工作,增加了诠释千鹤妇女精神的优秀女性故事,展示中国妇女运动发展成果的大数据,妇女参与抗疫的图文视频等。同时,为进一步提升基地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基地还对自助语音导览系统进行了全面升级,让游客全方位获得更好的参观体验和历史文化知识。
看点二:绽放“她”力量
一代一代的传承中,“千鹤妇女精神”在历史长河中熠熠闪光、历久弥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千鹤妇女建立起了一支“她”服务志愿队,从庭院整治到美丽乡村,从协调家长里短到慰问嘘寒问暖,以星火燎原之势凝聚起“她”力量。一个个原本简陋的小院变得各具特色,有游鱼、有鲜花、有竹篱掩映、千鹤村正在一双双巧手下展现出新风貌。妇女们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开拓创新的勇气,在各条战线上建新功、立新业,创造美好生活。
展望未来,融入美丽城镇,聚焦乡村振兴,千鹤已建成“一馆、一园、多点”的“千鹤妇女红色教育基地”,“立足浙江,面向全国”,致力于打造一个集“半边天”文化体验、会议培训、乡村旅游、休闲疗养于一体的红色旅游发展平台和红色教育基地。
服务信息
地址:杭州市建德市梅城镇千鹤村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8:30-16:30,周一闭馆
咨询电话:1505715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