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立第一师范旧址(杭高校史馆):浙江觉醒年代的杭州名校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7-29 09:35   

       在杭州市中心的凤起路,有一处历史建筑,拥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充满着自己的文化自信,至今仍然勉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们,它就是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也就是杭高校史馆。

从学校南大门进去,沿着600年历史的甬道,右手边有一栋红色外墙建筑,掩映在一片绿树丛中,那便是校史陈列馆。场馆共三层楼,由“浙江最早的公立中学”、“浙江新文化中心”、“浙江规模最大的中学”、“享誉全国的江南名校”、“与时俱进的百年名校”等五个部分组成,回溯了学校从养正书塾到杭州高级中学的沿革变迁,记述了在杭高这块土地上曾经的沧桑岁月。

历史回眸

从“省立第一师范”到“杭州高级中学”

在120年前,这座占地110亩的杭州名校,源起于直大方伯圆通寺内的浙江最早公立中学——养正书塾。历经校名更替,直到1923年,与立基于贡院前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合并,两脉合璧成就了如今的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

“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石刻匾竖立在两幢红房之间的绿地上。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享有“北有京师学堂,南有浙江一师”的美誉,学校以师资雄厚、设备完善、教育民主和管理有方著称省内外。时任校长经亨颐注重人格教育,在五四新文化的浪潮下,提出“与时俱进”办学总方针,提倡学生“自动、自由、自治、自律”。浙江一师学生多怀世界先进理念,能开一代风气先河,遂使一师成为浙江新文化运动中心。

甬道西面的广场,竖立着“一师风潮”纪念碑和“浙潮第一声”纪念碑,纪念这块土地曾发生的激昂岁月。1920年2月,军阀政府免去了经亨颐校长职务,由此引发的“一师风潮”,在全国各界人士和海外侨胞的支持和声援中取得了胜利。直至今日,站在纪念碑前,仍能感受到继“五四”运动之后,浙江新旧文化、新旧思想的激烈交锋。所幸,新思想胜利了!



场馆看点

杭高120余年发展历程

创始人林启先生同时也是求是书院和蚕学馆的创始人,以“蒙以养正圣功也”为办学思想,体现了“厚德致远,博学敦行”的育人理念。

开国大典上,共有十一位杭高校友作为第一节政协委员参加观礼,其中有三位是作为领导人的身份站在毛主席身边,一位是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政协副主席陈叔通;一位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沈钧儒;另一位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任教育部长马叙伦。

这里曾是鲁迅归国后第一个工作的地方,著名的“木瓜之役”就曾发生在这片校园里。

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时期,以陈望道为首的国文教员“四大金刚”是人格教育和“与时俱进”办学方针的力行者,新文化的传播者。

1920年2月9日,省教育厅利用寒假将经亨颐免职,是为“一师风潮”的导火线,一师风潮的胜利是一师进步师生发扬“五四”爱国、民主、科学精神,担负起时代赋予的改造社会之责任,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结果。

1923年夏,位于大方伯的省立一中搬迁至此,和位于贡院的省立一师两校合并,校名为“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校”。

合并后的杭高经过一系列的改制,成为了浙江最大的中学,校长由教育部长、浙大校长蒋梦麟兼任。之后因为办学成绩突出,同济大学校长翁之龙与杭高订立“教育合作协定”:杭高自本年度起每年增招德语普通科一班,毕业生可免试直升同济大学,杭高由此成为名扬全国的江浙“四大名中”。

抗战期间,学校被日军侵占,校园被破坏,杭高被迫流亡办学,但是条件越是艰苦,师生意志越坚强,勤奋的热情更高涨,也是学生社团活动最繁盛的时期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许多杭高学生响应号召积极参加军干校,奔赴抗美援朝的战场,学校有307名同学参加了军干校,学校为没有来得及毕业的学生发放修业证明。

场馆信息

场馆地址:杭州市凤起路238号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校内

地铁:2号线到中河北路站

公交: 8、24、814、274到杭州高级中学站; 5、32、35、21、K616、K836、K628、K30到环北市场站; 3、32、K76、814、K274、846、8、24、151、290到梅登高桥站; 11、326、28、K516、355、K8到市体育馆站; K101、K281、68、76、21、 K199、5、35、32到新华路口站; K275、K101、K281、13、K199、814、5、21、30到中北路口站。

开放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6:30

预约电话:13291426555。


来源:杭州网、杭州通客户端  作者:  编辑:陈笛
返回
在杭州市中心的凤起路,有一处历史建筑,拥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充满着自己的文化自信,至今仍然勉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们,它就是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也就是杭高校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