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育频道>杭州市“美丽学校”创建行动>
     
建德市上马小学“美丽学校”创建方案
2014-12-11 13:27:57杭州网

校邻竹海,教为蒙学。笋,竹之始也,立志向来就高;蒙,人之初也,存意不可不远。惟蔼蔼人师、莘莘学子,格竹形而体竹韵,体竹韵而养才情,柔韧劲节、钻天干云;孝父母、报家国,尽舒平生之志并馈勃勃清气以谢乾坤。

    建德市上马小学是建德市竹文化特色学校。学校现有11个班级,学生328名,在职在编教师25人。近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建德市“5A级平安校园”、建德市廉政文化示范点、建德市竹文化特色学校、建德市《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先进单位、建德市青年文明号、建德市一类学校、杭州市优秀心理辅导站、杭州市合格教科室、杭州市德育主题活动先进单位、杭州市红领巾优秀社团、杭州市文明单位、浙江省标准化学校。

    自从建德市教育局提出三美校园建设要求以来,我校经过多方讨论研究,确立了“深化特色建设,共建美丽校园”的创建思路,把打造“竹韵”名片与创建“美丽校园”无缝对接起来,推行“特色工作”美丽化、“美丽工作”特色化的平衡方式,努力在两者之间探寻协同点,营造了“美丽学校”和谐、温馨的发展氛围。

    一、创建背景

    学校不是一个孤立的组织,它与周边的社会环境是融为一体的。学校所在地区的人文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等因素,既对学校的育人提出相应的要求,也会影响美丽学校品牌的战略定位和特色设计。我校所在地区素有“浙西小竹海”之称,立足于本地域文化的真实滋养,发扬竹文化精神,创建“美丽学校”必然要打上竹子的烙印。得天独厚的区域文化资源,为美丽学校的创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校立足于历史与现实,以竹文化内涵为引领,以生动鲜活的竹韵特色项目为支撑,找到美丽学校的发展内涵,以特色建设带动美丽学校的全局发展。经过认真调研,反复论证,我校认为“创建基于竹乡的美丽学校”具有几大优势:

    1.立足于资源优势

      学校传统优势:现代和古代的文化撞击,使竹文化在学校育人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学校开展竹特色项目美丽学校建设提供了文化基础和现实材料。我校所在地的初中学校已开发实施“家乡竹文化”的校本课程,为我校建设以“竹韵”为中心的校本课程群提供了借鉴。连续三年的课题序列研究和实践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特色和良好的社会声誉,也有了一定的建设美丽学校的经验。

    教师资源优势:教师是创建美丽学校的主力军,离开了教师,美丽学校的建设只能是纸上谈兵。我校部分教师对竹文化有着独特的造诣,拥有进行此项目的师资办量。拥有数位地地道道的“竹农”教师(家里世代都种竹,学竹编),对竹的生长特点和利用价值十分了解,更可贵的是,两位教师对竹编和竹乐器十分爱好,并且精通,这对创建美丽学校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学校的专职音乐教师,对音乐教学有一定的研究,能更好地把握音乐教学与竹韵特色的美丽学校建设的联结点。在校的其他年轻教师对当地竹文化也很感兴趣。如专职的体育教师,开发多样实用的竹制器械,用于教学和开展学生活动;专职美术教师,带领学生创作竹叶贴画,开展专题绘竹教学活动。

    竹乡资源优势:我校所在地区的毛竹种植面积为建德市最大,是远近文明的竹乡,有着悠久的竹文化历史。自古以来,就有种竹、食竹、赏竹的习俗,竹文化源远流长。学校周围绵延的群山,俱是竹林。学生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有竹子。因此,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来看,竹在上马小学无论如何都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和独具地域特色的代表性。学校通过考察了解上马地区有着深厚而广泛的竹编基础。学校将竹编引入校园,建设以“竹韵”为中心的校本课程群,引导学生学习关于“竹”的知识和技能。同时打造竹韵文化长廊、开设竹韵馆、建设班竹文化、举行秀竹节等特色项目,将美丽学校的建设纳入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

    2.立足于学生培养目标

    开展美丽学校的创建,不是为美丽而美丽,是为了引领美丽,发展学生。创建方案的制定、过程的实施必须考虑当地资源优势、学校发展状况,并最终立足于学生的培养目标。打造“基于竹乡的美丽学校”,对于我们来讲,是顺应竹乡学生的发展需求的。

    我校地处建德西南边陲,属于典型的贫困、偏远山区,学生家长85%以上在外打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近两年留守儿童的队伍在不断扩大。我校有近70%的学生是留守儿童,学生除了能保障在校的学习外,课余时间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根本谈不上发展特长。我们认为“美丽学校”的创建是个契机。利用学校现有资源,让学生在参与中去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既显个性,又能全面和谐地发展。学习竹文化知识,欣赏竹编工艺、尝试竹编过程、运用竹制器械,达到以“竹”为引线,以“竹”渗德,以“竹”促智,以“竹”强体,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效果。

     二、创建目标

    目标是创建的方向,我们在研究实践之前根据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以及当前我校在特色建设所取得的成绩等方面,确定了基于竹乡的美丽学校的创建目标。校园建设遵循了特色性、系统性和生本性原则。其核心概念在于“今天稚嫩的笋芽,明日参天的劲竹”。这笋芽意指今天的学生、教师和学校,沐浴于竹韵光辉下的我们,拔节成长。汗水浸润笋芽,倾听拔节声响。

    1.基于学生:通过开展创建“美丽学校”的系列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通过“竹韵”校本课程群的学习,班竹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陶冶美好的情操,提高竹品少年的学习品质和学习品味。

     2.基于教师:通过开展美丽学校的创建工作,帮助教师形成课程资源利用开发的意识,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提高教师捕捉生成契机的回应能力,提升教师日常教学的实践和反思能力。通过竹韵精神的渗透,切实提高竹乡教师师德师风水平。

    3.基于学校:通过打造五大美丽校景、丰富学校课程资源、开展特色秀竹节活动等,提升美丽学校的文化特色,探索出一条基于竹乡的美丽学校创建之路,初步建立美丽学校文化品牌的雏形。

     三、创建安排

     四、创建原则

    特色性:我校的特色项目开展的材料,来源于本乡本土的自然材料、人文材料,这些材料不是外来的,不需要花钱买。而且它们来自于孩子的身边。如竹韵馆展示的竹制生活用品就来自于孩子的日常生活。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竹文化的魅力。竹韵校本课程的学习也以家乡的活生生的竹子为教材,这些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材料资源,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需要开展学习。所有的活动材料和教学资源都是原滋原味,极具地方特色。

    系统性:根据建设方案,系统性是创建美丽学校的重要原则。美丽校园的景观打造、特色活动的开展,充分调动全校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打造属于竹乡特有的美丽学校。

      生本性:依据美丽学校特色项目的设计理念,美丽学校的特色项目应该具有生本性,而这种生本性决定了特色项目应该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活动内容应该具有较强的操作性。项目活动的生本性可以让师生在自然的状态下,体验竹韵魅力,体验同伴互助所带来的情感,体验亲身体验所带来的感悟,体验解决问题所带来的喜悦,从而体验自己获得成功所带来的自信。

      四、创建举措

     1.探源溯流,确立创建内容

    为深入把握美丽学校创建思路,学校从教育传统、地域文化、风土人情的角度挖掘充分体现学校特色的美丽元素,我们之所以将“竹”作为承载美丽学校的标识物,是通过深入探源发现:上马地区的毛竹种植面积为建德市最大,是远近文明的竹乡,有着悠久的竹文化历史,自古以来,就有种竹、食竹、赏竹的习俗,竹文化源远流长。竹文化的内涵渗透在丰富的文化、特色的活动中,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最能体现竹文化内涵。基于此,学校确立美丽学校的主要内容:以“竹”为核心,打造竹韵文化长廊;开展关于竹文化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建立竹文化传播的阵地,形成以班级为单位的竹文化氛围,开展关于竹文化的活动,将美丽建设的创建推向高潮。

     2.集思广益,形成具体思路

    美丽学校的创建内容确立以后,学校进一步征求全体教师的意见,讨论确定学校具体的美丽建设项目。以“竹韵”为中心的校本课程群的建设;建立传播竹文化的主阵地——竹韵馆,并开展相关的系列活动;开展以“竹文化”为主的班级文化建设;举办具有竹乡特色文化的秀竹节活动。通过此让学生感悟竹乡文化独有的魅力。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和道德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同心合力,实施美丽项目

    【项目一:提炼竹韵内涵,打造美丽五景】

    “竹有七德”,这是竹韵校园建设的精神溯源。由此,我们提炼出了质朴、乐群、勤奋、担当的竹韵文化的精神内涵,精心培养 “竹品”学生、倾力培育 “竹涵”教师、重拳打造“竹韵”品牌。

    美丽校园的建设做到了概念先行(今天稚嫩的笋芽,明日参天的劲竹),从实际入手,从细节入手,抓环境、转理念,导行为。学校还对校园进行了“软装饰”。 由此岸,打造外在文化标识到达彼岸,形成内在文化特质,追求文化立校之本。

    “美丽”建设的序曲是打造“美丽校景,让师生诗意的栖居”,学校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校园进行了“软装饰”。 青青翠竹林、悠悠竹韵馆、乐乐喜讯廊、美美班级吧、美美办公室因然而生。

    【青青翠竹林】

    【悠悠竹韵馆】

    【乐乐喜讯廊】

    【美美班级吧】

    【最美办公室】

    学校组织开展了主题为“最美校园”的评比活动。入围作品经全校师生的投票选举,最终产生了为大家所公认的“上小最美”,竹韵馆、二楼办公室、四(1)班教室、美术教室等成了最美的风景。升旗仪式上,“上小最美”正式挂牌,“最美讲解团”正式成立,人人成为最美的设计者、实践者和欣赏者。让“上小最美”现象由盆景变风景,由风景变风尚,是我们创建“美丽校园”的努力方向。

    政教处还用心策划了“百名家长访校园”活动。让低年级孩子成为家长的“贴身小导游”,兴致勃勃地以“小主人”的姿态邀请长辈走进课堂、共游校园、分享才艺、合影留恋……这一天,“上小最美”附着上了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成为孩子们童年里最珍贵回忆。

    绿竹、鲜花、小草、刻石、牌匾甚至标语,都赋予了美丽的故事,组成了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和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让孩子们在故事中学会走路、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项目二:打造“三师工程”,培育美丽教师】

    培育美丽教师是“美丽学校”建设的关键元素,也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难点所在。

    学校精心打造“三师工程”,通过输血式的外出学习,造血式的校本培训,形成对“新竹教师、劲竹教师、竹涵教师”的多方位、立体式培养机制。

    每年9月份,学校会举行一个简单而隆重的拜师会。选派劲竹教师担任新竹教师的师傅,双方签下协议,合影留念,“一对一”地开展师徒带教。

    每月一次的读书会,变教书育人为读书育人,将学校演变成一个读书“航母”。仅2013学年,学校就为每位教职工购买书籍4本,每位教师还自发订阅了多种杂志。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育人世界。通过读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收获,在思维碰撞中使上马小学的“美丽”创建进入了“高铁时代”。上马小学还与大同一小开展班子读书交流活动,在借智、借力、借道中共生、共荣、共赢。

    两周一次的“霞雾论坛”,教师们通过聆听彼此的故事,相互学习,自我反思,带给劲竹教师勇于归零的勇气,新竹教师扬帆起航的力量。

    2013学年,上马小学评出了“十大最美教师”,孝敬父母美、教子有方美等榜上有名,一批师德高尚、任劳任怨的老教师也史无前例地走上了领奖台。竹涵教师翁秀云老师还被评为杭州市十大师德标兵,主要事迹在杭州电视台播出。“三师工程”让每位教师学会做“竹韵上小”的“试水者”,使得教师如鱼得水,如鸟在林。三竹教师成了“核动力”,助推了“美丽校园”的创建。

    【项目三:依托“快乐竹园”,培养美丽学生】

    “美丽学生”的培养是“美丽学校”建设的协奏曲。外在的美,可以用目光去发现;而内在的美,需要靠行为来雕刻。我们借助“快乐竹园”对美丽学生进行内在滋养与行为塑造。几年来,快乐竹园打造了两大亮点(星竹评价体系与五大社团),举行了五节活动(读书节、秀竹节、体育节、环保节、风筝节),实施了“暖阳”工程。快乐竹园带给孩子破茧成蝶般的愉悦和满足,因为孩子们以他“自己的方式”抓住了快乐的本质。

    (1)探竹韵世界

    我们从2011年开始筹备开发校本课程,多方请教对竹文化深有研究的教学专家,外出学习,多方考察竹文化特色学校的校本教材内容,发挥全校教师的聪明才智,集思广益,多角度、全方位地收集资料,选择了浅显易懂、易受学生欢迎的竹韵教学内容,开发出了供一至四年级使用的校本课程教材《竹韵》和供五六年级使用的竹编课程教材《竹编之路》。内容丰富多样,兼具综合性、实践性和探究性的特点,以达到突出特色、关注资源、整合拓展的效果。教材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开阔了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学竹编技艺

    社团活动向学生展示了竹编悠久的历史,竹编精湛的工艺,竹编丰富多彩的实践。在课堂上学生编竹篮、做翠鸟、打废纸篓……民间篾匠施师傅和我校综合实践老师钟老师手把手地指导五六年级的学生编织。通过学习,我校的学生对竹有了更系统、更深刻的了解,“只有亲身参与了,才有可能将竹子所具有的特性和品质内化。” 学生在编织过程中既是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也是对浩瀚广博的竹文化的传承。

    一经一纬编出无穷创意,千丝万篾织成有形精品。竹编教室中、竹韵馆中琳琅满目的竹编作品,每一件都融入了学生的创意,交织着学生的快乐。

    (3)秀竹韵文化

    学校每年五月举办为期一个月的秀竹文化节。秀竹节要举行5个系列的常规活动: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环保节、风筝节。

    一年一度的 “放飞梦想•筝舞蓝天”的风筝节,是孩子们最开心的节日。那一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最灿烂的笑脸,操场上回荡着孩子们幸福的笑声。在秀竹节上,孩子们学会了协调与合作,学会了规则与创新,从而为他们做事和做人积淀了良好的心理品质。

    秀竹节以竹林氧吧为课堂、以兴趣培养为重点、以张扬个性为目标、以课余生活为源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也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创意竹编应邀在杭州动漫节建德文创展上精彩亮相!

    (4)养竹品内涵

    学校将竹文化品牌打造和德育评价机制研究相结合,根据竹的组成部分和精神内涵以激励赏识的方式设计了“笋芽儿进取卡”、“竹叶虚心卡”、“竹节亮节卡”、“竹鞭坚韧卡”等几类竹品赏识卡,每一类卡根据道德表现不同又分为“扬帆卡”、“起航卡”、“致远卡”,以螺旋上升的评价机制和赏识激励的评价手段,让农村孩子生动活泼地体验自主成长的快乐。

    五、创建机制

    学校构建了美丽学校的美丽项目实施机制,保障美丽学校的长效实施。以校长、办公室主任、部分教师等组成美丽学校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对美丽项目进行有效管理与实践研究。因此,学校美丽创建走向了更加合理的规划与管理。学校行政推进成为美丽创建的必要推动力。

    (一)整合行政设置,整体推进

    学校实现了机构功能合一,从而实现了行政职务合一,学校教务副主任、团工委书记、少先队辅导员、教科室主任“四合一”。于此,学校的美丽项目开展进入“大教育”管理阶段,特色活动、特色课程的实施更科学合理。在学校行政推进的基础上实现了美丽工作的规范化实施与校本化实践,从而保证了全校美丽创建活动一体化、“一盘棋”,也为“基于竹乡的美丽学校建设的实践研究”奠定了行政保障基础。

    (二)强化课程抓手,以点带面

    2012年4月26日,在美丽项目阶段性总结会议上,决定在全校范围内全面推进竹韵特色活动教育,要求各班各学科按要求开展活动。学校针对竹韵课程的实施,专门出台了行政文件,下发各班级。通知明确提出了竹韵课程实施的课时安排、教学研究、阶段实验学校、科研等安排,为全校铺开实施竹韵课程,深化美丽创建活动的内涵,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三)跟进团队建设,凸显重点

    1.教师团队:班班联动。美丽学校的创建活动中,教师发挥了主导作用。创建成功的关键在教师。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关键在研训,教师研训的动力来自于教师发展与校本课程建设的需求,校本研训要充分考虑满足教师的需求。

    2.团队搭建,行为示范。立足班级,以班级为单位,征求每个班级意见,组成班级课题组,承担班级课题研究、教学实践、研训引领任务,形成了一支班级研训骨干教师队伍。此外,开展特色班级主题教育活动研究,传播经验、导师带教、专题研究、优秀工作案例研讨等活动,增强班主任尤其是新任班主任特色活动管理的实效性。

    3.基于校情,重于实践。立足课堂,校本研训全面推进。为了有效推进《竹韵》的实施,努力开展课程实施的校本研训研究,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班主任工作、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开展多元化整合活动,凸显校本特色。

    六、研究成效

    通过“基于竹乡的美丽学校的创建”,学校的方方面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体现在形成了学校美丽建设的基本特征;提高了学生的品味和学习品质;提升了教师的师德和能力;形成了美丽学校文化品牌的雏形。

    竹韵特色是上马小学的文化符号与标识,富有美丽气质的竹韵特色是学校发展的承重墙。一路行走、一路思考、一路沉淀,特色生长,美丽自来。上马小学又迎来了教育的春天。“竹韵”亮丽了学生成长的生命底色。新乐竹社团被评为杭州市红领巾优秀社团;竹艺巧编社团被评为建德十大创意社团、电脑绘画作品《我的公鸡朋友喔喔》获浙江省一等奖、“爱之帆”被评为“爱的日记”杭州市优秀接写小组……

    “竹韵”加速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三年来,我们有5个课题在杭州市立项,1个课题在浙江省立项,获得杭州市基教成果一等奖2个,杭州市28届教科研成果二等奖1个。一篇教学论文获杭州市一等奖,“田园竹球”获杭州市优质课二等奖。教师们在建德市各级各类比赛中,有150多人次获奖。

    2013年,随着特色建设魅力不断彰显,上马小学“借船出海”,《竹韵》在杭州市精品课程推介会上精彩亮相!会上专家云集,有来自浙江大学课程建设领域的教授、浙江省教研室的专家、杭州市教育局领导、各区县领导、专家共400余人参会,会上5个学校发言,我校作为唯一的一所农村小学也进行了汇报交流。

    “竹韵”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声誉。作为一所农村小学,虽然地处边远山区,但学校并没有被边缘化。近年来,学校的开放程度还是比较高的,学校先后接待了江西上饶弋阳县前后两批教育考察团、浙江余姚教育代表团等省市教育官员、专家到访,接待了来自杭州下沙一小、余杭塘硒教育集团、大同一小、实验小学、乾潭二小、更楼小学等兄弟学校莅临参观指导。在与不同学校特色文化的开放和互动中实现办学智慧的碰撞与交流,夯实师生的底蕴,培养师生的大气。

    “美丽校园”的创建过程也是学校对办学愿景的谋划过程,整体上为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带来了良好的联动效应。“美丽校园”的特色活动被多家媒体关注。建德日报、杭州日报、浙江日报、建德电视台、杭州电视台等多家媒体作了专题采访或报道。全国二十多家知名网站转载了学校办学的相关报道。

    当然,行走在创建之路上,我们不仅要学会低头实践,更要学会抬头仰望反思自己,弥补建设“短板”,才能做一个行动的智者。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学校看学校,各位尊敬的专家、评委,上马小学的模样取决于您凝视他的目光,恳请各位专家给予我们更多的指导与帮助。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不断刷新自己,刷出一个灿烂的未来!谢

来源:杭州市教育局    编辑:胡晨曦    
     
 
 

总策划:陈秋兴    监制:汤一鹏 应伟东 黄金树

编辑:赵群、胡晨曦、陈笛、潘露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