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育频道>杭州市“美丽学校”创建行动>重点培育项目>创建方向:美丽课堂>
     
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美丽课堂”创建方案
2014-12-08 15:32:01杭州网

    根据市、区教育局“美丽学校” 建设实施有关文件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积极建设“美丽校园”和“美丽课堂”两大品牌项目,特制订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以“环境雅致、品质一流、师生发展、特色鲜明、人民满意”为建设目标,以引领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为重点,促进学校校园环境外在美与学校品质内在美的有机结合,推动学校建设中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和谐统一。

    结合学校的历史、文化、特色、优势等元素,坚持学校主体、注重特色发展,整合“文明学校”、“绿色学校”、“依法治校示范校”、“平安校园”、“特色学校”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创建活动的关键元素,重点围绕“美丽校园”创建工程和“美丽课堂”构筑工程开展“美丽学校”建设行动,积极培育学校特色品牌,推进学校内涵建设,推动学校和师生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学校办学品质。

    二、学校现状

    学校是杭州市实验学校,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全国科学探究学习与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基地学校,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示范基地学校,中国少科院科普教育基地学校,省阳光体育人才培养基地学校,省绿色学校,省特色学校,省数字化学校,省Ⅰ类标准化学校,市文明单位,市文明学校,市平安校园。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一校四区的大规模学校。全校有教学班127个,学生5600余名,教职员工389名。

    学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针,特别是2001年实施九年一贯办学以来,确立了“为了学生的未来,提供最好而可行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办学理念,以“笃志、博学、多思、豁达”为校训,坚持“面向全体”的教育公平观,坚持“先做人后做事”的德育观和“健康第一”的生命质量观,坚持“共同基础、差异发展”的课程观办学,在全校教职员工共同努力下,教育教学成效得到社会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认可。学校在九年一贯整合办学、校本课程开发以及校史德育资源开发方面形成了自己清晰、浓厚的特色,成为区域乃至全省、全国比较具有影响力的办学特色。

    三、创建任务

    实施“美丽校园”创建工程和“美丽课堂”构筑工程,推进学校“净化、绿化、美化、文化”,并以两大项目的品牌创建过程推进“美丽学校”的全面建设。

    (一)“美丽校园”创建工程

    “美丽校园”项目从美化学校校园环境、构建平安和谐校园和建设高品质校园文化三方面创建,力图从校园硬件设施、依法治校、综合治理、人文环境等方面开展有深度的建设。

    1.美化学校校园环境。

    ⑴以省I类标准化学校为基础,努力建设建筑设施一流、教学设施一流、教室格局一流、绿化设施一流、硬质景观一流的美丽花园式学校。积极保护校园的各种树木,使有学校历史的纪念性环境与现有环境相呼应,突出文化内涵和传统精神,激励学生;根据学校校区增加,能做好新校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使新校区传达学校的文化内涵和传统,积极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条件。

    ⑵以省“绿色学校”创建过程为重点,在学校校园建设和学生教育中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以德育活动为载体,通过课堂和校内外活动,开展联系教材知环保、社团活动识环保、开辟专栏宣环保、结合假日讲环保、主题班会论环保等活动,积极有效开展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要求各学科教师积极探索学科渗透的方法,联系实际,有的放矢的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环保教育,并适当选择一些以环保内容的研究性课题,组织学生进行环保社会调查;举行活动实践环保,通过开展红领巾植绿护绿活动、班级开辟环境区、科学环保小发明、小制作等活动,组织定期评比或举办展示,使学生能人人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师生环保教育,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让师生在美的熏陶中感受快乐、体验幸福、实现进步。

    2.构建平安和谐校园。

    ⑴以争创杭州市依法治校示范校为契机,全面落实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推动学校治理体系现代化。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作风与效能建设,始终坚持倡导和贯彻“三个不等式”的管理思想;强调全体教职工民主参与学校管理,通过教代会、民主测评、座谈会、校长信箱等方式让教职工以多种方式全面参与学习管理,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好学校自主开发的金点子征集系统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修订完成学校章程以及学校制度整理工作,积极争创2014年杭州市依法治校示范校。

    ⑵以创建杭州市“平安校园”为抓手,全面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每学期围绕整治工作重点,开展交通安全教育周、消防教育安全周、文明礼貌整治周、防毒、防黄征文比赛、法制讲座、“禁毒”知识竞赛、板报评比、财产管理检查周、参观德育基地等系列活动,强化师生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素质,做到预防为主;强化行为规范,从整治环境入手,重点抓学生晨间、午间、课间的自我管理,规范学生的仪表仪容,强化班级考核机制,规范值周值日常规工作;开展多方互动,要依靠家长、社区、公安部门,形成由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立体网络,开展并管理好小学家长每天上下学高峰时段的“爱心护校”工作,保障学生安全;学校加大投入,在各个校区主要部位安装“110联防报警系统”,消防设施按标准配齐配足,并经常对防火、防盗、防电、防水等方面设施进行检查,确保随时可用;学校要以学期为单位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财产管理、家校联系、岗位考核的实绩考核,并把考核结果列入教职工的年终考核之中。积极构建学校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增强师生的学校归属感和幸福感。

    3.建设高品质校园文化。

    ⑴在现有校史德育资源建设基础上,进一步提炼与丰富学校精神、完善体现德育特色的校园文化与育人环境,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建设,深度挖掘和彰显校史文化的育人底蕴,整理丰富校史室陈列室。以校史文化为基础,对学校校园文化表征系统进行优化和完善,设计和开发更能体现学校文化特色和办学品味的现代化CIS系统;对本部的校史室进行升级改造,进一步丰富史料资源,优化校史室的设计编排,充分利用传统史料与信息化手段,增强校史德育功能的表现效果,同时将校史室移植到申花路、紫金港校区,作为各校区重要德育校园课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全校师生开放,积极开展杭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创建工作;完善学校校史文化硬件设施建设,在游泳馆的东西两侧墙面上,建立校史文化长廊浮雕,展现学校办学过程中重大事件和重大成就的重要节点;在校园开放、大气、精致、和谐的环境中,维护好学校名人雕塑园、百草园、核桃树、名人字画、学生作品展示等教育资源,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要加强宣传氛围,做到校园橱窗内容定期更新,及时展示学生假期及校园主题活动,组织有统一主题的班级黑板报评比活动;加强对学生上网的教育和管理,利用信息技术课普及网络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管理好学校校园网,突显校园网的正面教育宣传功能。

    ⑵重视教师的师德素养与内涵提升,把“做有品位教师”作为学校师德学习的主题,培养教师“爱岗敬业”的良好道德风尚,促进教师成为“外在形象、生活情趣、人格修养、专业素养”的有品位教师。充分利用中心组学习、党员大会、报告会、专题培训、支部学习会等形式开展学习活动;以“做有品位教师”为主题,从领导班子、全体教师、新教师和青年教师等不同层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培养教师敬业爱岗的职业道德。

    ⑶秉承“先做人后做事”育人观,把“做有教养学生”作为学生文明素养提升的目标,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积极构建与社会相适应的学校德育现实内容,着重抓好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坚持“低重心”原则,重点培养学生的“爱心、孝心、诚信,正义、责任、担当,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开发与利用学校校史资源,营造文明,有序,安静,安全的校园环境;发挥课堂主阵地的课程育人主渠道功能,落实课程育人;充分挖掘“三整合四大类”的学校社团个性化课程的德育功能;开发和拓展“走出校门走进第二课堂”德育精品项目德育资源;持之以恒的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坚持依托“学雷锋纪念日”、“三八节”、“植树节”、“六一儿童节”等传统节日,开展感恩、奉献等为主题的活动,做好入队离队仪式。

    (二)“美丽课堂”构筑工程

    “美丽课堂”项目从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两个方面构筑。国家课程层面,追求课堂的轻负高质,聚焦课堂教学“有效要素”,关注学生“学会与会学”,积极打造和构建“基于标准标准”的课堂、“关注有效要素”的课堂和“顺应数字时代”的课堂;校本课程层面,从打造基于社团活动的高品质个性化、差异化、自主化学习课堂、完善和深化基于“走进第二课堂”的体验性、探究性、实践性学习课堂,以及探索和推进基于“CCTSS——关怀与创造”技术课程的项目式、创造性、工程式学习课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1.国家课程:转变学教方式,追求轻负高质,聚焦“学会与会学”

    坚持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积极打造以生为本、灵动和谐的优质课堂。深入开展有效教学的要素研究,通过有效要素的保障来支撑课堂高效率,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手段和技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和过程的最优化。聚焦“学会”和“会学”。具体体现在“关注标准的课堂”、“聚焦有效的课堂”、“技术革新的课堂”以及“高效衔接的课堂”四个方面:

    ⑴“关注标准”的课堂。积极深化基于课程标准的学、教与评价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科学、适宜与实效,减轻学生负担。美丽课堂,要求教师严格按照课标的要求和难度进行教学;美丽课堂,要求教师必须领悟新课标的理念和指导思想进行教学;美丽课堂,要求教师必须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

    ⑵“聚焦有效”的课堂。积极开展课堂有效教学的要素研究,从有效要素来确保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和轻负担。学校提出一堂好课的标准,必须具备包括以下方面的基本要素:一定不是教师一讲到底;一定有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良性互动;一定有独立思考、独立练习的过程;一定具有积极的情感投入,充满兴趣。

    ⑶“顺应时代”的课堂。积极开展新技术、新方法、新方式的研讨和实践,转变学与教的方式,支撑学生终身学习所需要的“会学”能力。加强学习风格、学习品质的研究,以生为本进行教学;加强个性化教学的技术研讨,努力建构个性化、针对性的学习环境;加强微课、翻转课堂、现代化学习方式的研究实践,扩展学生学习的渠道和方式,为学生奠基适合未来时代的学习能力。

    (4)“高效衔接”的课堂。在已有的九年一贯中小衔接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学校九年一贯时空优势,从学科基本学习规范、基本思想方法、核心概念铺垫、学科基本技能等方面,深化国家课程目标和内容在九年一贯时空中的高效衔接策略研究,进一步完善衔接体系,探索衔接课程教学策略,构建高效的衔接课堂,充分挖掘一贯学校课程与课堂品质。

    ⒉校本课程:构建多元课程,提供差异支撑,促进个性发展

    完善和深化学校“差异发展”校本课程体系(如下图),高效适切地支撑学生综合、全面、多样性和个性化发展。

    ⑴社团活动课程——打造高品质个性化、差异化、自主化学习课堂。完善和深化“社团课程”,推动社团课程精优化发展。“社团课程”是体现学校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和差异性的核心组成部分。学校从2004年开始,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师的潜力,从科技、体育、艺术和综合实践等四个方面开辟了100多项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按照“课程化”方式实施教学,每个项目都做到有纲要、有内容、有计划、有固定场所、固定指导老师、有考核、有评价。通过多年的坚持,“社团课程”表现出显著的成效,丰富和满足了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培养了大批特长学生,形成学校浓厚的社团文化,成为学校的一项办学特色,并形成一批较高质量的校本课程与教材。

    “社团课程”深化目标:深化社团活动“课程化”机制;健全完善学校多样化、选择性、个性化校本课程体系,开发和完善涵盖科技、体育、艺术、综合等领域的门类齐全、品质精优的校本课程,完善和推进游泳、机器人、合唱以及陶艺等普及化课程,让游泳技能、机器人素养以及合唱与陶艺等艺术素养成为每个学生基础素养;进一步推进“2+1”、“1+1”教师能力结构调整,到2017年,95%老师实现能力结构调整,能够辅导社团课程,支撑学生差异发展;培育和打造一批精品社团。

    ⑵“走进第二课堂”:深化体验性、探究性、实践性学习课堂。完善“走出校门、走进第二课堂”综合课程“课程化”机制,深化“社会实践”、“地方课程”和“研究性学习”三领域整合实践。“走出校门、走进第二课堂”综合课程是我校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杭州当地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对“社会实践”、“地方课程”以及“研究性学习”等领域进行校本化整合形成的一项校本课程。学校制定专门的课程纲要,开发了3-9年级课程目标序列和活动内容编排,形成较为系统完善的课程实施机制。近年来,已经成功开展了“走进大运河”、“探究西湖”、“寻访杭城老字号”、“环境与健康”、“我与植物共成长”等多个主题的学习,取得丰收的成果,也被西湖区教育局评为“德育精品项目”。

    “走进第二课堂”综合课程深化目标: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目标序列和场馆基地编排,提升课程主题与学生实际学能的适应性;进一步开辟高质量的第二课堂学习基地,在完善浙大紫金港1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基地的基础上,建设浙江工商学院食品安全实验基地,丰富学生第二课堂资源和内容;进一步完善“走进第二课堂”综合课程学习成果的交流和分享平台,在班级成果交流会与年级成果报告会的基础上,开辟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社区,促进学生成果与观点的交流与分享。

    ⑶“关怀与创造”技术课程:探索和推进项目式、创造性、工程式学习课堂。建立和形成基于CCTSS(关怀-跨学科融合-技术-解决问题-种子)的“关怀与创造”技术课程体系,探索基于人文精神与创造素养同构的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实现技术与综合学科教师理念转变和能力的支撑;充分梳理现有技术课程体系基础上,重构基于“CCTSS”的“关怀与创造”课程目标与内容与评价体系;构建支撑“关怀与创造”技术课程学习的支撑体系,建立和完善教学实验室,配备相应的技术工具,开发相关的项目学习资源包;调整课程编排,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以及部分综合实践课程整合编排在一个单元时间(下午半天),构建跨学科教师协作教学课堂模式。

    四、项目建设举措与保障

    1. 强化“美丽学校”建设的组织保障

    学校结合本校实际,成立由陈竹根校长担任组长、各校区分管校长任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美丽学校”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张火军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创建工作的日常管理。

    2.深化顶层设计,完善建设机制

    修订和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学校课程建设指导纲要,落实和深化项目建设责任部门和管理评价要求,完善学生、家长、社会等力量参与的项目建设机制。

    3.强化队伍建设,支撑项目建设

    继续强化“2+1”、“1+1”能力结构调整,2017年全校95%以上教师实现能力结构调整;围绕“做一个有品位教师”主题做好多形式、多途径的培训,强化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深入研究实践“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做有教养学生;加强和完善特色教师培育机制,做好评优、评先、考核奖励、外派学习、外聘导师、资助出版、流动保护、个人工作室等。

    4.提供保障条件

    加强“美丽课堂”建设的专家指导,成立以学科教研员、课程专家以及学科资深教师组成的课程改革顾问团,为学校“美丽课堂”提供专业引领和技术保障。

    学校将会为两大项目的建设提供坚实的保障,包括资金、设备、场地、资源等各方面,扎实推进“美丽学校”建设进程。

来源:杭州市教育局    编辑:胡晨曦    
     
 
 

总策划:陈秋兴    监制:汤一鹏 应伟东 黄金树

编辑:赵群、胡晨曦、陈笛、潘露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