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育频道>杭州市“美丽学校”创建行动>重点培育项目>创建方向:美丽班级>
     
杭州市长寿桥小学“美丽班级”创建方案
2014-12-08 12:39:03杭州网

    

一、创建背景和基础:

    (一)学校办学理念

    学生最可贵的是对探究世界的好奇心和对学习的热爱。杭州市长寿桥小学始终倡导学生的学习重在自主体验与积极感受,在有趣的活动中锻炼和成长。学校许多班级都会结合学科,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整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班级种植经历

    206班就是“长寿”大家庭中的一员。他们把“采撷阳光,播撒快乐”定为班级目标,通过各类趣味盎然种植活动,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激发学习的热情。

    回顾走过的快乐种植时光,孩子们都如数家珍,让我们来听听孩子津津乐道的种植蔬菜的故事——

    我们的校园不大,但老师和爸爸妈妈们总会想出很多办法让我们开拓视野。今年春天,他们在校园一角开辟了一片绿色种植地,把“植物园”搬进了校园里。在那里,我们分小组播撒蔬菜种子。此后的每一天,我们都会去浇灌、施肥,寻找新冒出的小嫩芽,用尺子丈量植株新的高度,认真记录我们每天新的发现。在与小苗共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学到了许多知识,学会了如何爱护稚嫩的生命。

    206班的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了为期一个学期的种植活动。播种、浇灌、丈量、记录的过程,全班同学都亲历一段生命的历程,有了每日的牵挂和对收获的期盼。直到现在,学生对种植的热情一直没有减弱,同时家长对该活动的大力支持远远超过我们设想,都倾注了大量心血。

    (三)现实条件与客观需求

    班里学生都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且每个家庭的孩子较少,比较娇惯,所以真正能动手操作的学生微乎其微。但同时,儿童对泥土,对植物有着与生俱来的亲切感。

    基于这样的背景和基础,我们提出开展班级种植活动的项目,让学校办学理念作为持续推进该项目的助推器,让班级种植经历成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孵化场,把种植活动有声有色地开展下去。

    二、创建工作目标:

    希望在学校理念的引领下,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在家长们的大力支持下,206班的孩子能一直开展“我和小苗共成长”活动,坚持做下去,做得深入,做得持久,做得透彻。期待延续六年的活动,让学生达成以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生了解各种植物的性能,掌握各种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特点

    ()技能目标:

    1.通过长时间对栽培植物的观察,记录拍照,养成仔细观察、坚持记录的学习习惯,体会学习的快乐和发现的喜悦,并把这种良好的习惯拓展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学以致用。

    2.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将来照顾打理自己的微环境打下基础。

    (三)情感目标:

    1.全班每个学生都参与种植,让课余生活变得趣味盎然,能感受到校园生活的乐趣,从而爱上学校,爱上学习。

    2.一学期种植一种植物,能从植物身上学到蕴含的文化和精神。如种植向日葵后,学习向日葵的阳光心态,始终追求积极的人生,遇事有积极的心态。种植爬山虎后,让学生感受藤虬曲盘旋的生命张力,学习爬山虎不断向上攀爬的毅力和精神。栽培风信子,直观感受根扎得越深,越能枝繁叶茂,从而感悟到做人也一样,要站稳脚跟,得稳扎稳打,才有可能去做好每一件小事儿。

    3.小组一起开展活动,共同照看,培养责任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4.让班级变得绿意盎然,充满生机。特别是学生自己栽种的植物,会有一种亲切和归属感。六年的种植生活将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宝贵的财富,让班级成为师生眷恋和向往的美好地方。

    三、创建工作重点举措:

    (一)活动思路:以“我和小苗共成长”活动为切入口,把活动和学科教学相结合,多学科整合,统筹开展活动。

    (二)活动举措:

    1.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植物的知识。

    课余收集植物的种子,了解种子和种子的关系;邀请在林科院工作的家长助教有关植物的知识。亲子活动走进林科院,请教授专家们做示范和专题介绍,实地参观林科院里的植物,了解植物的知识。

    2.亲手栽种植物,提高动手能力

    种子和器皿不做统一规定。器皿可以多样化,体现儿童特点。也鼓励学生废物利用,把闲置的水杯、牛奶瓶等用起来,让每个孩子栽种的植物具有独特性。每学期根据气候、科学学科教学进度、趣味性、学生可在教室栽种等相关因素,讨论决定该学期栽种什么品种的植物。二上,我们即将从12月份启动栽种水仙花。二下刚搬进新校区,到时栽培水培植物,以绿萝为主,绿化空气。如三上时栽种凤仙花种子,这跟科学学习内容相吻合,到时请科学老师跟进凤仙花种子到开花的相关知识。三下准备栽种风信子,可以让学生看到根的生长和变化等。

    3.观察记录活动过程,学习植物蕴含的精神和文化。

    制作植物名片:从网上、书中查找植物的资料,用创造性的办法做成植物的个性名片。活动成果为卡片等手工小制作。

    注植物生长,学写观察日记: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记录。三下语文教材有一组仔细观察身边事物的专题,结合种植,语文老师带领学生坚持每天观察,写观察日记,提倡学生用文字、绘图、拓印等方式呈现。用发现美的眼睛,通过独特的视角,用照片或视频记录植物的变化。

    收集植物的叶子,学会树叶贴画:美术老师结合学科内容,教学生如何做树叶贴画。同时在班里搭建平台,把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

    阅读植物方面的书籍,推荐阅读《什么是什么》丛书。撰写读书笔记。

    我与小苗共成长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产生的某些问题进行深度思考。通过请教专业人员、设计实验、长期观察、查资料等办法解答疑问。邀请综合实践老师给全班进行实践小论文如何撰写的培训,把活动的所思所得写成小论文。

    4.交流活动心得,拓展创新思维

    把学生的观察日记和摄影照片进行汇编,编成种植小报,分发给全校每个班级。同时汇编成册,学生人手一册。一段时间的种植结束,邀请家长来班级参加活动的汇报和成果展示会。

    为凤起新校区的绿化设计出谋划策。学生在科学老师组织下学习植物特性功能,学习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同时,美术老师组织学生初步设计方案,主要是布局疏密有致,颜色搭配协调以及书写警示语。综合实践课上,大家一起修改、完善设计方案,呈现美丽新校区绿化设计成果。

    四、创建工作安排:

    1201412月制定“我与小苗共成长”活动时间安排表。

    结合各个学科教学进度,请科学、美术、品德与生活、综合实践和语文学科教师圆桌商讨,把小学26年级的种植活动做一个宏观和微观的安排,细化到每个学期,努力体现不同学段不同目标。

    2.20151月出台“我与小苗共成长”活动评价方式。

    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情绪体验、参与程度、知识获得以及交流合作等,注重评价的多元性、过程性、全面性,无论是形成性评价还是终结性评价都应在学生自评、互评、小组之间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促进学生快乐地学,有趣地学。

    3.20151月正式启动班级“我与小苗共成长”活动。

    五、创建保障措施:

    1.理念引路:学校一直倡导活动育人,鼓励各个班级开展多姿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在活动中学习,从而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有趣。在学校整体氛围的感染下,206班也积极投入种植活动。

    2.专家领衔:学校徐闻音老师是科学特级教师,对植物有着特殊的情怀。徐老师喜爱植物,一直怀揣着要坚持带领学生共同种植水培植物的梦想。当得知206班的绿色种植活动后,他很激动,表示愿意与班级共同种植,边种边学,边教边探讨。

    3.教师团队:只要对学生身心有利的事,长寿的老师都会不遗余力长期坚持做下去。哪怕在种植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没有意料到的困难,但相信一定可以携手,学科整合,带领学生开展活动。

    4.坚强后盾:206班的家长都和老师在理念上达成前所未有的共识,对学校和班级工作都给予大力支持。他们一致认为学习不仅仅是课堂上的学习,还有课外的更丰富的活动,这种默契对孩子们的成长大大有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家委会尽心尽力,在种植活动中需要什么,总是第一时间提供。

    六、机制建设:

    1.分组:班级有固定的8个雏鹰假日小分队,种植活动是以雏鹰小队为单位开展。分组时努力做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针对种植活动,每学期末进行考评和表彰。

    2.班级有一套成熟的奖励机制,对于在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种植个人或小队,都会给予相应的奖励。

    3.健全家委会机制。

    邀请有种植经验的家长来助教,并适时给学生提供参观植物园、农科院和林科院的机会。

    4.健全完善家长助教制度。吸引更多对植物种植感兴趣的家长加入我们种植活动,为种植活动献计献策。

     5.建立学习奖励机制。为了鼓励学生长久地去坚持开展“我与小苗共成长”活动,班级成立“学习小银行”。学生完成某个阶段的任务后,可以在银行账户里存入相应的绿色币。储到一定数额,就可以获得相应的称号。从最基础的“小小园丁”起步,逐渐到“种植小能手”(侧重动手,符合低年级孩子爱玩爱动的特点。)慢慢地,可以获得 “植物学家”称号(偏重知识)。高年级时,我们还增设“植物小天使”称号(侧重情感)。所有获得荣誉称号的,都将在成果汇报会上给予大力表彰。

    七、印证材料:

    一年级的班级种植活动深入人心,班主任老师撰写的种植叙事案例也发表在201411月的《浙江教育报教师周刊》上。

    

来源:杭州市教育局    编辑:陈笛    
     
 
 

总策划:陈秋兴    监制:汤一鹏 应伟东 黄金树

编辑:赵群、胡晨曦、陈笛、潘露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